〔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三十歲張姓女病患,因長期出現胃痛、腹脹、噁心等症狀,到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鄭煜明醫師看診,進行胃鏡與切片檢查,發現張女因感染幽門桿菌,導致慢性胃發炎,出現胃淋巴瘤前期病癥,經三合一制酸劑加上抗生素使用兩周後,成功根除幽門氏桿菌,胃部逐漸恢復正常,建議一年後再追蹤。
胃腸肝膽科鄭煜明醫師說,如果把腸胃不適一味的歸咎於生活緊張和壓力所造成,那就大錯特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阻礙腸胃功能之臨床症狀與感染幽門桿菌雷同,常常被混為一談。前者可以靠生活飲食調適,後者則必須靠藥物進行滅菌大作戰。
而感染率遠高於B型肝炎的幽門桿菌,在台灣盛行率平均達百分之五十,換言之,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感染,伴隨有腹部疼痛(尤其空腹)、燒灼感、噁心、打嗝、脹氣,甚至食慾不振、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等症狀。其中十歲以下孩童更應注意,不同於成年人較高抵抗力,所以親子之間以嘴餵食或親暱行為要特別注意。
鄭煜明醫師指出,研究發現,感染者當中有八成沒有症狀,而有兩成的感染者出現胃部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疾病;當胃部長期被幽門桿菌破壞之下,黏膜因此產生的異變也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其中又以胃淋巴瘤最常見。
就如同張女個案,三個月前因長期腸胃不適經胃鏡檢查,表現粗糙如荔枝殼,嚴重發炎,經進一步切片採樣檢查,不但曾經感染幽門桿菌,胃腺體周圍更瀰漫淋巴球,是胃淋巴瘤的前期病變,所幸經過三合一藥物滅菌,三個月後再做胃鏡追蹤,菌滅了,胃壁逐漸光滑,淋巴球也變少了,只要一年後再追蹤即可。
鄭煜明醫師強調,幽門桿菌感染者,大多數是從小就已感染,直到成年後,出現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才被檢查出來,其餘八成無症狀者只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燙、酸,不菸不酒等,是可以和平相處,否則也潛藏日後病變的風險。孩童亦然,大多是無症狀的,家長無需過度緊張,當可能有消化性潰瘍或是其他警訊症狀時,才需做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