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澳大利亞獨立學者莫琳•休伯爾表示,在對中國的認知上,一些澳大利亞同胞與她觀點不同,她覺得,原因在於對中國不了解,是「出於無知」。
一些澳大利亞人害怕中國會入侵,這種恐懼源於二戰中日軍進犯的歷史。休伯爾說,澳大利亞資源豐富又無險可守。二戰期間,日軍曾轟炸達爾文港。中國疆域遠比日本遼闊,人口也更多。出於不安全感,很多澳大利亞人希望獲得美國的保護。但一些人顯然是把中、日兩國歷史搞錯了。二戰期間,中國和澳大利亞是反法西斯陣營的盟友,一同對抗日本帝國。
在休伯爾的童年歲月裏,幾乎沒有中國的影子,沒有人和她說起中國,許多人都視中國為遙遠的國度,但通過對中國的瞭解,她知道中國不是帝國主義國家。她說,我們應當改善教育系統,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我們不是生活在美洲,而是生活在亞洲旁邊,我們應當更好地瞭解澳大利亞生存的環境。
澳大利亞的歷史、文化及政治制度,都是西方模式主導的,但與此同時,該國在地理上又接近亞洲,尤其是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澳大利亞在經濟上與亞洲的聯繫越發緊密。
在東西方關係較融洽的時候,澳大利亞會處於一個比較舒服的位置。但在中美整個博弈加劇的背景下,澳大利亞身份認知的困境就會比較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需要更大的勇氣才能頂住壓力,保持一個在東西方之間相對平衡的狀態。
休伯爾對此更有深切的感受說,自己此前的遭遇原因在於,澳大利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一段時期以來,中國經濟的驚人增長讓美國感到壓力倍增,美國的霸權正不斷被削弱,在她看來,中國將成為世界秩序的更好管理者,所有國家都能從中受益。中國的儒家思想強調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性,並以雙贏戰略促進多極世界的和諧。
中國的政策是「共同繁榮」,其言行是防禦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中國不會像美國那樣干涉其他國家,更不會推翻其他政權,或剝削欠發達國家。而美國一直咄咄逼人,總是想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國家,看起來目前是西方在威脅中國,而不是反過來。
澳中關係主要的挑戰是,要在美國希望澳大利亞做的事情和澳大利亞需要做的事情之間取得平衡,不再扮演(美國的)追隨者,而是成為一個從自己利益出發的「成年人」。從這個角度看,澳中關係仍有向好希望。
休伯爾說,澳大利亞現在需要重新關注世界所稱的「亞洲世紀」,不要錯過巨大機遇,中國不是威脅,而是一個機遇,我們應當參與到與中國的合作中來。
2022年5月,澳工黨上臺後,較為注重經濟和民生,中澳關係在社會和輿論層面出現了一些積極現象。休伯爾對此感到高興說,這顯示在越發好戰的西方國家中,仍有理性存在。澳中兩國的外交關係應當跟上兩國間緊密的經濟聯繫。如果澳大利亞缺少遠見,最終淪為了美國的一個州,那將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郭春梅很讚賞休伯爾這樣的澳大利亞民間人士的努力。她說,即使在中澳關係最波折的時候,澳國內依然有支持中澳友好的理性聲音,這與兩國民間多年來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分不開的。與此同時,許多澳大利亞選民也對一些政客持續販賣對華「安全焦慮」感到疲憊,希望重視經濟和民生問題。
近段時間,一些澳大利亞官員接連訪華,這不僅體現了中澳地方合作在兩國關係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支持中澳關係恢復的澳大利亞民意。郭春梅認為,如果兩國未來能在經貿、學術等領域進行更多交流,將有助於改變澳社會的對華認知,營造有利於兩國關係改善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