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中榮一次自體軟骨修復術 再生好膝蓋重拾運動人生

一次自體軟骨修復術示意畫面。(記者孫義方攝)

〔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熱愛自行車的黃男十年前右膝疼痛,經檢查確認右膝軟骨損傷;前排球國手陳女三年前在教練職上教學不慎、未妥善熱身示範動作傷膝,就醫發現雙膝軟骨幾乎磨光;七旬羅阿公退休喜迎農務生活,無奈膝蓋受損不給力,雙腳不平衡影響脊椎,一動就全身不舒服,常常要臥床休息很痛苦。

三人先後接受「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成功治療,黃男騎自行車里程數累計逾十萬公里;陳女不僅繼續任教練職,更能重回球場;阿公則笑說,現在能種菜也能跟老婆去運動,退休生活多采多姿。

臺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代主任陳超平,示範操作手術方式。(記者孫義方攝)

「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在民國一一0年取得衛福部認證,臺中榮總運動醫學團隊一一二年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截至七月底,中榮已完成逾百例手術,年齡跨度從十一歲至七十三歲,膝蓋損傷患者只需一次手術,術後一年,發現軟骨缺損部分完全再生達九十七趴。

中榮經過兩年臨床追蹤研究,相較於傳統的骨髓刺激術,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在恢復高強度運動能力方面表現更為優越。這項重要發現已發表於美國權威醫學期刊,獲得國際醫學界的認可。

臺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代主任陳超平解說,手術後經核磁共振可見軟骨修復情形。(記者孫義方攝)

中榮運動醫學科主任陳超平說,衛福部統計,國內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十五趴,約三百五十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近年運動風氣盛行,關節問題有年輕化趨勢。年輕患者多為意外受傷及過度運動導致膝蓋痠軟疼痛、活動角度受限就醫,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可發現軟骨缺損,如未進一步治療,將可能發展成退化性關節,最終置換人工關節。

「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健康軟骨。手術時,醫生從膝蓋非負重部位取出約二至五公克的健康軟骨,經切碎、酵素特殊處理分解可釋放大量軟骨細胞,再將其裝填到受損處,促使再生類玻璃軟骨,耐用度高。

羅阿公手術至今約兩年,傷口已恢復。(記者孫義方攝)

陳超平說,九十趴的「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手術可透過關節鏡操作,傷口僅兩公分。這項技術不僅適用於膝蓋,還可應用於肩膀、手肘、足踝等部位的軟骨損傷,但所有人都適合,必須透過專業醫師臨床檢查判斷,此外,術後必須配合六至十二個月以上的復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目前普遍治療膝關節軟骨常見的玻尿酸注射,可短期減緩疼痛,但必須重覆施打;骨髓刺激手術是在膝軟骨底部鑽數個小洞,促使受傷再生,缺點是再生之軟骨為纖維軟骨和人體自然的透明軟骨不同,使用年限較短;置換人工關節則需要犧牲部分正常骨骼,年輕患者還需考量活動度和使用年限,且不適用高強度運動。

臺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代主任陳超平(左)為患者手術中。(記者孫義方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