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喉病友分享「復聲與復生」 百人見證合唱奇蹟

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任劉時安說明,無喉病友因頭頸癌、咽喉癌或其他原因接受全喉切除手術後失去聲帶,必須重新學習講話。(記者孫義方攝)

〔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舉辦「無喉者言語重建——愛你愛我成果分享會與合唱團表演」,邀請全台一百五十名無喉病友、家屬、醫療團隊齊聚臺中榮總。現場無喉病友以食道語或人工助講器分享「復聲與復生」經驗,另有十四名無喉病友組成台灣唯一的「無聲之音合唱團」帶來食道語歌唱表演,展現言語重建歷程中的堅持與轉變。

無喉者是指因頭頸癌、咽喉癌或其他原因接受全喉切除手術的病友,台灣每年約新增兩百例個案。這些病友因失去聲帶須重新學習發聲,學習用食道語、氣動式助講器或電動式助講器等方式說話。言語重建的歷程漫長且困難,同時伴隨心理、自信及社會適應上的挑戰,估計每年僅約二十五趴的病友能持續學習復聲。

家住沙鹿的七十一歲紀男是臺中榮總無喉言語復健班的前任班長。他在民國九十三年因喉嚨痛就醫檢查,確診下咽癌第四期。醫師告訴他,手術治療切除喉嚨、聲帶後將「失聲」,邀請他手術前先到無喉病友言語復健班旁聽。看到其他病友說食道語無礙,遂對術後語言重建充滿信心,到中榮就醫僅十天即手術。

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舉辦「無喉者言語重建—愛你愛我成果分享會」。病友紀男(中)、莊男(右二)出席分享。(記者孫義方攝)

然而術後學習食道語前兩年進度緩慢,讓他一度想放棄,認為下咽癌五年存活率僅三十趴,辛苦學食道語會不會是「無彩工」!主治醫師王景平鼓勵他,治療和學習都只有成功和失敗兩種結果,不做怎麼知道自己是成功的那一個。「我想想也對,決定繼續學食道語,從『啊』到會數一、二、三,有進步,太太就會稱讚鼓勵我。」

由於食道語是透過先吞嚥空氣到食道,說話時再將空氣吐出,氣流通過上食道括約肌產生震動發聲,缺點就是沒辦法說長句,需要重新再吞空氣再說話。紀先生說,自己學習食道語從一個字延長到四至六字,直到術後第十年,有一次他和太太正在爭論手機定位設定時,驚訝意識到自己一口氣說了十二字!瞬間開竅運用「腹式呼吸法」有效延長句子,現在他說食道語流利度幾乎和一般人說話無異,還能國、台語自在切換。

紀男說,無喉者不論是學食道語、使用人工助講器、筆談或肢體語言等等,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和親朋好友溝通零距離,才不會讓生活越來越封閉,影響身心健康。如果在學習上有困難,北中南的無喉言語復健班、無喉者復聲協會及醫療團隊都會盡力協助,同時家人的支持是病友最強力的後盾。

由無喉病友組成的「無聲之音合唱團」於台中榮總登台演出。(記者孫義方攝)

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劉時安主任表示,言語重建不只是學會說話,更是重建病友的尊嚴、自信與生活品質。臺中榮總是中華民國無喉復聲協會中區分班據點,已成立三十五年,每年北、中、南據點都會辦理活動,如演講比賽及年底聚餐等,藉由活動來齊聚病友相互支持。今年活動主題「愛你愛我」象徵透過言語重建與彼此支持,以分享會和合唱團演出方式,讓社會看見無喉者的堅強。

活動也特別邀請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治醫師朱本元教授到場,主持專業的醫療照護講座,推廣全人醫療的重要性,將關懷的視野擴展至病友「身、心、靈」每個層面,讓無喉病友能重新與社會接軌,創造溫馨共融的心世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