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物流員頸傷無法自主呼吸 中榮團隊助他重獲新生機

臺中榮總亞急性呼吸照護團隊利用吸氣肌訓練器(IMT)(復健師手持部分)為小吳進行個人呼吸訓練計畫,成功脫離呼吸器。(記者孫義方攝)

〔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二十三歲物流員「小吳」,今年五月因車禍造成第三至第六節頸椎神經損傷失能,導致橫膈膜肌肉無力、呼吸衰竭及四肢無力,經氣切,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這種狀況的病患約有百分之四十將成為長期呼吸器依賴者。

為幫助小吳自主呼吸,臺中榮總呼吸治療團隊為他擬定個人化的呼吸訓練計畫,結合呼吸治療師及復健師導入「吸氣肌訓練器」,強化肌力和耐力,同時結合營養師調配,以及傳統醫學的針灸治療。小吳在轉入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以下簡稱RCC)十四天後成功脫離呼吸器,相較於醫策會評鑑規範的二十八天平均天數,快了一半。目前小吳也可經口進食、練習講話,逐漸復原中。

中榮胸腔內科醫師王俊隆(左)和吳爸爸(右)和小吳連線,傳達中榮團隊的關心。(記者孫義方攝)

胸腔內科王俊隆醫師指出,因疾病、外傷或手術造成呼吸衰竭的病人,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約有四成的病人將成為呼吸器依賴者,即每天使用呼吸器超過六小時,且連續使用二十一天以上。

呼吸器使用越久越不容易脫離,不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也增添家庭、社會的負擔,且存活的機率也隨之下降。王俊隆解釋,從RCC出院的病人,一年及五年的存活率分別為百分之五十及三十五。因此當病人從加護病房轉往RCC時,首要任務就是把握黃金時間,提供完整的呼吸器脫離訓練。

王俊隆說,患者能否成功脫離呼吸器,考量年齡、病況之外,病人對於呼吸訓練的積極度、家人的後援鼓勵都是關鍵。面對家庭的意外及無助,中榮團隊結合多職類、跨領域的完整介入照護,包括營養師每週主動營養評估,呼吸治療師的呼吸脫離計畫,復健師的導入肌力訓練模式,中醫提供處置,為患者量身擬訂治療。

小吳目前復健狀況,預計九月初再返回中榮復健。(小吳父提供)

王俊隆醫師指出,統計院內近六年來收治頸椎損傷合併呼吸衰竭入住RCC的個案共四十六人,成功脫離呼吸器者有二十九位,呼吸器脫離率超過六成,其中有十一名個案使用IMT 導入照護,十一人皆成功脫離。病患在RCC平均住院天數維持在十六天以內,在臺灣臨床成效指標(TCPI)中,位居於前百分之二十五。

小吳爸爸說,兒子車禍重創導致頸椎以下無知覺,在孩子恢復意識轉出加護病房後,全家人知道接下來將有一連串關卡要克服,第一關就是自主呼吸。「我跟孩子說,我們一步一步來,家人都會陪你、支持你。」吳爸說,中榮RCC不僅在醫療上協助兒子訓練呼吸,更給予患者心理支持,「是滿分的呼吸治療!」。孩子重創至今心情平穩,每天都在進步,成功脫離呼吸器時全家都很振奮,目前持續復健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