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新/泉州報導】泉州開元寺原名紫雲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為紫雲黃氏始祖守恭公獻地所建。相傳686年寺院建造的某一日,忽然自空中降下一股紫色的雲狀物,覆罩在大殿的前庭,把庭中所有的“凡草”都剃光了,這一事件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被認為是天降“祥瑞”。“時有紫雲蓋頂,因以得名”(見《開元寺志》),該寺初名紫雲寺,這一事件被稱為“垂雲薙(tì,同剃)草”,事件發生地稱為“紫雲庭”,即今拜庭,這一事件在當時就引起了轟動,成為泉州開元寺最引人注目的游觀勝景,傳為開元寺“八吉祥”中的“紫雲蓋地”、“凡草不生”。
紫雲蓋頂 巍巍佛闕自天開,數朵紫雲蓋地來。 瑞氣長存如不信,請君步上誦經台。
凡草不生 曠地放從庭外看,何無草色上經壇。 應知不落一塵處,縱有幾根總自刪。
泉州開元寺的“垂雲剃草”事件,在《泉州府志》《重建開元寺記》以及很多有關泉州的方志碑記都有記載。“垂雲剃草”現象引起“凡草不生”物理效應至少持續了211年,至唐乾寧四年(897年)丁巳冬十一月,任監察禦史裏行,授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還親眼看到這一事件發生地寸草不生的現象。他所撰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中說到“垂拱二年,郡儒黃守恭宅……遂為開元寺焉。嘗有紫雲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垂雲薙草,天啟地靈之如是,則開元實寺之冠,斯又冠開元焉。”從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垂雲剃草,凡草不生”的現像是確有其事的。
黃滔以唐監察禦史的身份,在泉州為開元寺刻碑撰記,他不能象有些筆記、神話小說那樣杜撰事實,憑空想像,因為要在這一座當時全國有名的寺廟樹碑立傳,說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這一現象,沒有真憑實據,怎能把碑記樹立在事件現場,而不受到指責和非難呢?
而“垂雲剃草”這一事件至少延續到宋朝真宗的咸平初年(西元1000年左右),當時開元寺的法師號文慧,有一日泉州太守宿翰來到寺廟遊玩,發現“垂雲剃草”這個地方開始滋生有少量的草莖,因此指問文慧:“這個地方古有紫雲蓋地,凡草不生,為什麼現在卻有呢?”文彗回答說:“這是因為平時平整土地時,培上了‘客土’,所以有時生出了凡草。”文見《開元寺志》,載:“……師號文慧(俗名王覺先,在開元寺文殊院出家,名法周,後賜號文慧),宋咸平初,太守宿翰尊禮師,一日翰至,相引行殿墀,見其下數莖草,翰指問曰:“古語道紫雲蓋地,寸草不生,因甚而今卻有?”師應聲曰:“地因培客土,凡草有時生。”翰深嘆服。” 這段引文說明瞭自686年發生“垂雲剃草”後,雖未經“滄海桑田”的巨變,但是自然界風沙的侵襲掩蓋,人類活動的足跡,以及人工的平整土地,都可以讓“垂雲剃草”地培上‘客土’從而恢復它的生態環境的。它300多年來也才發現了“其下數莖草”。
“垂雲剃草”事件在當時,對當地人們的思想影響也是深刻的,當時科學並不發達,人們對此事件的驚歎疑惑是可想而知的。因為房屋、人畜並無受到損失,只有大殿前一大片草地被剃掉,所以當時的人認為是天降祥瑞。
泉州開元寺的“桑蓮古跡”、“紫雲匾”、“紫雲屏”等,都是承唐垂拱以來的“垂雲薙草”的傳說而來的。而守恭公衍傳“五安”黃氏也以“紫雲”為堂號,以志其勝。至今,在西塔東側麒麟壁前的草地上,還依稀可見一直徑大約15米近圓形地面上,草長得比周圍的稀疏短小,據說那就是當年紫雲籠罩的地方。
“垂雲剃草”有具體的時間,具體的場地,具體的效應時限,而且影響了紫雲黃氏宗族達1300多年之久。於是為之記曰:“黃氏子孫所以有今日之盛者,不過守恭公一念之舍耳,紫雲瑞氣,上應天祥,人以子孫蕃昌,為天所啟而不知,實公之德量有以膺之也,使公不舍宅與僧,五子何以知分五安,五子不分五安,何以如是之昌熾?乃知祖宗之福田,子孫以德耕之;子孫之福田,祖宗以德貽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