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為嚴重心衰竭病人紀先生(左二)植入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有效改善呼吸困難、水腫等不適症狀並等待未來合適的心臟移植。(記者孫義方攝)
〔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五十九歲紀姓男子患擴張型心肌病變致嚴重心臟衰竭,心臟功能剩下不到百分之二十,多次反覆住院治療,臺中榮總為紀男植入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LVAD)。目前生活如常,定期門診追蹤,等待未來合適的心臟移植。
臺中榮總心臟血管外科魏晧智主任表示,全球約有六千四百萬人有心臟衰竭,台灣盛行率約一至二趴,七十歲以上族群逾十趴。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罹病率逐年上升。當心臟功能持續惡化,約十至十五趴病人進展為末期心衰竭,這時候藥物治療已無法控制,病人就算靜態不動也會喘。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疲倦無力、夜間喘醒與心悸等,病況惡化導致反覆住院,一年內死亡率高達五十趴。
目前臨床有短效型和長效型兩種左心室輔助器。短效型體外左心室輔助器主要用於急性心衰竭,屬於健保緊急醫療給付,術後須持續住院,等待換心。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用於末期心衰竭,健保給付須經審查,僅限符合器捐名冊等待換心者使用,並具嚴格適應症與排除條件。手術後,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有效協助衰竭的心臟將血液泵送至全身,狀況穩定者可出院正常生活,作為等待心臟移植患者的「橋接治療」,或作為不適合移植患者的「最終治療」。截至今年八月七日,全台尚有三百五十二人等待心臟移植,LVAD成為病人在等候移植期間穩定病情、延長壽命的關鍵。

末期心衰竭病人植入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能有效穩定病況、延長壽命。(記者孫義方攝)
臺中榮總心臟血管外科吳詠斯醫師說明,LVAD透過植入體內的小型機械幫浦,將血液從左心室輸送到主動脈,透過皮膚穿出的電線連結外部電池和控制器,供應全身血液循環。電線從體內延伸體外,術後有傷口癒合不良、感染風險,另須留意出血、血栓、心律不整等手術併發症。臺中榮總心臟外科團隊近三年成功為五位末期心臟衰竭病人植入LVAD,術後皆順利康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其中二人成功接受大愛心臟移植,平均等候天數為二百十四點五天。
吳詠斯醫師解釋,心衰竭好發族群包括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長期飲酒,以及接受器官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療者。她提醒,心衰竭患者平時應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與膽固醇,維持低鹽飲食、規律服藥和戒菸酒、檳榔,並及早就醫處理惡化徵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臺中榮總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吳詠斯(左)醫師說明,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透過皮膚穿出的電線連結外部電池和控制器,供應全身血液循環。(記者孫義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