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探索“秸稈換肥”模式 助力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專案工作點的蚯蚓產肥“床”。(圖/記者譚琦攝)
▲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專案工作點的蚯蚓產肥“床”。(圖/記者譚琦攝)

【記者譚琦/海口報導】5月19日上午,海口市甲子鎮西山村村民吳海連載著一車秸稈,來到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專案工作點,這些平時沒用的“垃圾”可以換回2袋100斤的有機肥。近日,用秸稈換肥料的“以物換物”方式,成了甲子鎮農戶們的潮流,也是海口瓊山區探索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創新做法。

 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是農作物在收穫籽實後的剩餘部分。在海南,秸稈的類型涉及水稻、玉米、常年瓜菜、果樹等,其中早、晚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收集量占全省秸稈資源量70%以上。現在,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可以用作有機肥的原料,還可以用來養蚯蚓、種蘑菇,創造更大的農業價值,也讓明令禁止焚燒的秸稈找到了新的出路。

▲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專案工作點的蚯蚓產肥“床”。(圖/記者譚琦攝)
▲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專案工作點的蚯蚓產肥“床”。(圖/記者譚琦攝)

 破解秸稈處置難題:1畝秸稈換回50斤有機肥

 結束最後一茬冬季瓜菜的種植,村民吳海連將自家的2畝地種上水稻,這些冬季瓜菜的秸稈怎麼處理?“一般我們都是燒掉,再埋回土裏。”焚燒秸稈不僅會帶來環境問題,還容易引發火災,從今年開始,吳海連找到了比燒掉秸稈更好的處理方法——置換有機肥。

 “一畝地的秸稈可以換50斤有機肥。”吳海連說,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迴圈利用項目運營方海南晟延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在村裏設置了統一的收運點,她只需要將秸稈放到路邊,就能按照比例置換有機肥。“解決了我們處理秸稈的難題,有機肥的使用也讓莊稼長勢更好。”吳海連嘗到了秸稈回收利用的甜頭。

 據海口市農業農村局統計,截至2021年12月30日,全市農作物秸稈產生量154264.77噸,可收集量122628.26噸,秸稈利用量107354.86噸,綜合利用率87.54%。

▲瓊山區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秸稈加工處。(圖/記者譚琦攝)
▲瓊山區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秸稈加工處。(圖/記者譚琦攝)

 “我們通過‘以物換物’的形式,提高農戶參與回收秸稈的積極性,提高回收利用率。”海南晟延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小龍介紹,如果農戶自行收集運輸至專案工作點,每2噸秸稈可以置換6包有機肥,每包50斤,若各村集體組織收儲運達30噸,將額外給予1噸有機肥的獎勵及其他生活物資。

 在瓊山區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工作人員林志星將村民送來的秸稈等農林廢棄物一一上稱。“每100公斤農林廢棄物原料可兌換20公斤的營養土。”林志星口中的營養土與有機肥類似,都可以用作種植肥料並提升土壤的肥力。

 秸稈“變身記”:養蚯蚓種蘑菇產肥料

 這些被農戶當作垃圾的秸稈,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爭相收集的“香餑餑”?

 在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專案工作點,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蚯蚓。記者在136畝的場區裏看到,回收的秸稈通過乾燥粉碎後,與特定的菌種按照比例混合,再鋪成田壟的形狀,就成為蚯蚓的“床”。

 “就在這張‘床’上,蚯蚓將秸稈‘吃’進去後,排出的糞便就是有機肥。”鐘小龍說,“吃”秸稈的蚯蚓是引進的“大平二號”和自行研發的“紫電蚯蚓”,與普通的蚯蚓不同,這些蚯蚓胃口大、消化好,且抗病能力強,1公斤蚯蚓只要24小時就能把5公斤有機肥料變成富有養分的蚯蚓糞。

 鐘小龍撥開“黑土”,約7釐米長的粉紅色蚯蚓在蠕動,聞起來並沒有異味。“這些黑色的土就是蚯蚓有機肥。”鐘小龍介紹,蚯蚓有機肥含有豐富的腐殖酸和微生物菌群,是改善土壤的好幫手。

 在瓊山區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處理秸稈的“秘密武器”是菌。“我們將秸稈粉碎後與菌種混合,紮成一個一個的蘑菇包。”該堆肥點運營方海口京玉公司總經理陳柏鈞介紹,秸稈成了蘑菇成長最好的養分,經過20天左右的時間,每個蘑菇包都能長出約4斤的黃金菇,每個包最多可以長6茬,每斤可以賣出7至8元的好價格。

▲農戶可以用秸稈換取蚯蚓糞有機肥。(圖/記者譚琦攝)
▲農戶可以用秸稈換取蚯蚓糞有機肥。(圖/記者譚琦攝)

 除此之外,秸稈製作的有機肥可以進行銷售,蚯蚓糞有機肥每噸可以賣出上千元,蚯蚓糞氨基酸水溶肥每噸售價超過萬元。

 保底保購產業帶動 打造可持續回收機制

 據介紹,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專案已在甲子鎮與14個村莊合作,今年共收儲利用約6000噸秸稈;紅旗鎮設計日處理量10噸的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點已經產出超過600噸的營養土,年處理量可達4500噸,覆蓋紅旗鎮全鎮農林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有效實現農林廢棄物就近處理及肥料利用,促進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


 秸稈的置換不是長久之計,如何打造可持續的回收機制?海口正在探索建立秸稈收儲運綜合利用模式,通過產業化帶動農戶,實現秸稈的資源化利用。

 “我們有保底、保購的措施,讓農戶主動參與進來。”鐘小龍計畫在海口更多的鄉鎮打造蚯蚓育苗養殖經濟,通過產業化的道路,讓農戶“領養”蚯蚓和主動收集秸稈。鐘小龍說,公司將給予合作村集體及農戶保底收益,簽訂每年每畝2萬元的保底收益,再通過蚯蚓養殖的方式,以每斤6元的價格收購農戶的蚯蚓苗,每噸600元的價格收購蚯蚓糞,既能保障農戶的收入,又能打造閉環的秸稈回收鏈。

 產業化也是海口京玉公司探索的方向。“有機肥最大的目的還是土壤的改良。”陳柏鈞說,下一步將利用秸稈有機肥作為原料,打造菌類養殖、蘭花種植等產業,真正實現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機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