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微創手術救顱底骨壞死 鼻咽癌患者喜獲新生

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醫師施凱翔說,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患者頸椎脫位(右上圖紅點處)已壓迫到腦幹,造成患者嚴重頭痛和四肢無力。(記者孫義方攝)

〔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彰化三十八歲李姓女子為鼻咽癌患者,復發後歷經兩次放射線治療。一年後,她出現頭痛與四肢麻木無力的症狀,經醫院檢查發現為顱底放射性骨壞死,並伴隨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李女在臺中榮總接受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病灶與高位頸椎手術,另接受語言復健治療,目前已重返職場工作。

中榮耳鼻喉科施凱翔醫師說,鼻咽癌是一種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主要治療方式是放射線治療。儘管放射線治療效果顯著,但也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其中之一就是放射性骨壞死。放射性骨壞死是指在放射線治療後,骨組織因輻射影響出現壞死性變化,並伴隨感染、發炎、潰瘍及出血等現象。最常見於顱底、頸椎與下頜骨,若發炎延伸至腦部或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將會危及生命。

施凱翔醫師說,臺中榮總統計過去經驗,治療鼻咽癌放射性骨壞死的病患已達五十例,並於國際學會發表研究成果。整體顱底放射性骨壞死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二,通常在放射線治療後三個月至十年內出現,平均時間約為兩年,亦有超過十年的病例報告。

臺中榮總治療團隊透過微創手術,成功治療鼻咽癌患者併發顱底骨壞死。(左起:施凱翔醫師、病患李小姐、臺中榮總副院長吳杰亮、耳鼻喉頭頸部主任劉時安)。(記者孫義方攝)

放射性骨壞死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當保守治療無效或併發症嚴重時,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鼻咽部位於頭顱正中,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可以清楚揭示病灶並進行移除,必要時還可進行局部皮瓣移植,臺中榮總鼻咽癌團隊通過多專科合併治療,五年存活率達到八成以上。

中榮鼻咽癌治療團隊建議,有鼻咽癌病史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即使多年後,仍應定期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以確認有無相關併發症或復發,這些併發症包括鼻及鼻竇炎、中耳炎、聽力減退、蛀牙等,此外,隨著治療時間的拉長,患者還可能出現嗆食、頸部僵硬、神經病變或頸動脈狹窄等問題。

施凱翔醫師說,臺中榮總治療團隊由耳鼻喉、腫瘤、影像、病理、癌症中心等多個單位成員組成,並定期召開會議,營養師、吞嚥語言復健師、神經醫學中心、口腔醫學部、中醫部等也參與其中,提供全面的照護建議、諮詢與協助,透過這樣的多專科合作,臺中榮總致力於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與護理,確保他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臺中榮總治療團隊透過微創手術,成功治療鼻咽癌患者併發顱底骨壞死。(記者孫義方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