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六十五歲的紀男六年前因步態不穩被診斷為巴金森症。他每天需服藥五次,每次間隔三小時,服藥後需等待一小時藥物起作用後,才能活動兩小時,嚴重影響生活,今年三月他在中榮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使用健保給付的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及方向性刺激電極。術後,每日服藥次數減至三次,總藥量降低四十至五十趴,重拾生活品質。
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表示,巴金森症為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口,國內六十五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為二趴。病患因腦部多巴胺快速減少,而多巴胺為協調人體運動功能的腦神經傳導物質,在缺乏多巴胺下,病患靜止時身體會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失調症狀。民國一一四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巴金森症罹病率上升。
郭怡真解釋,多數巴金森症患者臨床症狀於疾病早期,及中期可經由藥物獲得有效控制,不過,約半數患者接受左旋多巴治療五年後,會逐漸出現藥效波動及治療異動症狀,中後期患者多巴胺退化加劇,面臨更多的症狀困擾,用藥愈趨複雜,造成生活品質下滑、家屬照護艱難。此時整合神經外科介入進行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可改善症狀,減輕藥物負擔,重拾行動力。
郭怡真指出,傳統型的腦刺激器與電極只能給予固定方向刺激,無法靈活調整電量,新型的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可先偵測病人腦部與疾病症狀相關的異常波型,讓醫師更精準的調整合適的刺激位點及電量大小,必要時運用方向性電極,將治療電量集中到病患生病的核區,保護周邊腦結構降低副作用。
中榮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自一一0年四月成立,提供病友整合性臨床評估,去年度評估超過四百人次,並由神經內、外科合作深腦電刺激手術,累積新電極置入個案超過五十例,追蹤術後半年病患平均減藥比率達四十至五十趴,未來在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方向性刺激電極及即將推動的遠距復健協助下,能提供病友更精準醫療,改善病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