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去年六月發布「守護:百步蛇野外護卵孵化記錄」影片,記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全球首筆野生百步蛇護卵、孵化及護幼過程,獲得廣大迴響。一年後,園區內發現百步蛇幼蛇身影,經比對確認是影片內母蛇所產下的幼蛇之一。
經再次對幼蛇進行追蹤,透過形質測量發現,幼蛇體長從二十七點九九公分增長為三十四點五八公分,體重從十六點六五公克增加至二十三點一四公克,累積更多百步蛇野外生態資料,趁著迎接蛇年到來時,公開寶貴資料與民眾一同分享。
國家森林解說志工陳科綬老師,於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鳥類調查期間,發現一條百步蛇幼蛇,分署立即派員至現場巡視,發現幼蛇出沒位置僅距離母蛇護卵洞穴二百二十七公尺,驚蛇體花紋比對發現,正是影片內記錄過追蹤時間長達三十八日的幼蛇,是當時孵化後追蹤時間最久的個體。在幼蛇孵化滿周年時,看到幼蛇在野外環境中健康成長,也讓參與百步蛇護卵、孵化及護幼記錄追蹤的工作者振奮不已。
林業署臺中分署說,能記錄到百步蛇幼蛇離巢一年後的生態資料實彌足珍貴,這次同樣透過不影響幼蛇活動的諧波反射器進行追蹤,直到幼蛇完成蛻皮,並成功將黏附幼蛇體表的追蹤器取回,共累計十七日的追蹤資料,結果發現幼蛇大多時間會停棲在岩縫地形內,也會透過周邊蕨類間隙環境進行溫度調節。
另外,研究人員在追蹤的過程中,在附近也發現另外一條幼蛇,經花紋比對確認為同一批孵化的幼蛇,顯示母蛇繁殖地點的選擇,除了考量護卵過程所需的環境以外,同時會選擇適合幼蛇離巢後利用的棲地環境,這些發現為野外百步蛇生態研究展開新的里程碑。
臺中分署說,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自然資源豐富且多元,是許多蛇類的棲地,分署將針對步道周邊環境加強巡視,同時提醒民眾山野活動時,避免雙腳肢體外露,或伸手進入看不見內部的枯木樹枝堆及石頭隙縫,臺灣的蛇類不會主動攻擊人,如遇到蛇不要試圖攻擊、捕捉,安靜離開或待蛇自行離開即可。
分署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推出「百步蛇野外護卵孵化紀錄」特展持續進行中,歡迎民眾歡慶蛇年期間一同蒞臨觀賞,共享珍貴的百步蛇生殖生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