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田醫院跨領域醫療團隊 終於有人懂腦傷患者痛苦

光田醫院王馨範醫師解釋儀器難以檢查腦傷的原因。(記者孫義方攝)

〔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有「魔王坡」的台中市沙鹿區向上路下坡路段,不時有嚴重車禍發生;日前就肇生了一起聯結車追撞二十二輛汽、機、腳踏車的嚴重車禍,受傷民眾十餘人全數轉送光田醫院急救;所幸多數患者是輕傷、治療後旋出院返家休養,然因車禍撞擊衍生出的腦傷問題,恐怕才是造成民眾痛苦的開始,不可不謹慎面對。

「腦部創傷」常見於車禍、跌倒或肢體暴力等頭部遭受外力撞擊的情況,不僅可能導致行動或語言障礙,更常伴隨多樣化的後遺症,例如頭痛、腦霧、失眠、暈眩、疲勞、對光線及聲音過度敏感、情緒波動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工作決策。據統計,台灣每日新增腦部創傷患者約一千三百餘人,儘管約七十五%的患者為輕症,但由於每位患者的腦部結構、受傷年齡、嚴重程度及後續生活型態各異,縱使接受核磁共振等檢查,結果卻呈現正常,導致醫療支援無法即時到位,醫師難以解讀病情及制定治療計畫,使患者在病痛中徬徨無助。

光田醫院有鑑於腦傷的特殊性在於其症狀的多元且隱匿,加上病患復原個別化,因此攜手中山醫學大學及亞洲大學心理系組成跨領域醫療團隊,導入全人取向的腦傷治療模式,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個別化的治療方案。

國內少數提供腦傷資訊的網站「跟著詩婷往前走」。(記者孫義方攝)

中山醫大蘇倍儀老師分享,林男因車禍導致嚴重腦傷,包括起床後嚴重的腦霧、思考困難,以及中午過後伴隨的嚴重暈眩,使他整日昏沉、無法行動;至光田醫院腦傷特別門診就醫後,透過跨領域團隊全面的生理與心理評估,深入瞭解其原始健康狀態及當前身體狀況。

第一階段,結合儀器檢查及心理測驗等工具找出問題,第二階段由神經內科王馨範醫師及腦傷團隊,提供心理支持與藥物治療,並輔以重複性顱外磁刺激術(rTMS),使林男的腦傷症狀獲得顯著改善,全方位改善困擾他的多重問題。

療程結束後,林的注意力、記憶力、執行功能及整體認知功能都顯著提升,憂鬱與焦慮感大幅減輕,擺脫腦傷痛苦的他,感嘆尚未至光田就醫前,無人理解他的痛苦、以為只能與腦傷妥協,接受光田特診後,醫療團隊能清楚他的不舒服與折磨,治療後宛若新生,已成功重返工作崗位,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跟著詩婷往前走」網站提供腦傷後的運動建議。(記者孫義方攝)

腦傷在台灣醫療現場並非顯學,加上未曾受傷的社會大眾不易理解患者的困境,容易遭輕忽而未尋求醫療協助。光田醫院願意投入大量資源、深耕腦傷醫護領域,殊值肯定;期盼所有腦傷患者能正視己身問題,積極尋求醫療協助,早日走出困境、遠離病痛,迎向健康新生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