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中共龐大艦隊!空射雄三飛彈測試進度曝光 射程成關鍵

中科院「雄鷙專案」持續研發空射型雄三飛彈,由IDF戰機掛載升空測試。(IDF經國號臉書粉專)

〔編譯呂威震綜合報導〕中共海軍雙航艦編隊,大動作在第一、第二島鏈之間展開演練;大陸央視又在不久後宣布,新型航艦-福建號,已經完成了第八次海上測試,距離服役又進了一大步,這將有利於解放軍展開區域拒止,也對台海形成更大的威脅。

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國軍國軍方也準備擴大量產增程型雄三飛彈,目的是不讓海上威脅,輕易逼近,空射型雄三飛彈,也進入下個測試階段。我國自研自製空射型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測試進度再曝光。編號1490的IDF戰機近日再度掛彈升空,從正面觀察,機翼下方所攜帶的飛彈體型明顯不同於常見空對空飛彈,彈尖為白色鼻錐,彈身則為金屬原色,搭配紅白標線作為攝影與測試用的定位標誌。這些細節與過往的水泥灰測試飛彈相比,有明顯區隔,進一步確認國防部正持續推進空射雄三的飛測計畫。

前國防部視察盧德允指出,這類標點設計,是為了讓高速攝影機能清晰捕捉飛彈與戰機分離瞬間的細節動作,用以分析飛彈拋射、彈體穩定性等細部表現,進行結構與性能優化。曾任海軍飛彈快艇艇長、見證過雄風一型飛彈測試階段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吳自立也說,這一系列測試是飛彈研發的重要一環,從今年2月的地面滑行、3月的攜彈起飛,到5月搭配副油箱的模擬投彈,顯示空射型雄三的開發正在穩步推進。

前一測試階段的空射型雄三飛彈,彈體外觀相對少了利於觀測的鮮明塗裝。(IDF經國號臉書粉專)

不過,IDF戰機先天載重能力有限,使得飛彈尺寸需做出縮減,進而影響射程表現。盧德允坦言,這樣的設計權衡帶來一定討論空間,但若能突破限制,將有助台灣在反艦火力的靈活部署與射程延伸上取得關鍵突破。

而我國的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執行期程進入倒數第二年。根據國防部向立法院的報告,十項重點武器系統中,萬劍彈與雄昇飛彈已完成量產,劍翔反輻射無人機也預計於年底前交案完成。其中,原列為岸置反艦飛彈第二階段的增程型雄三,未來將從特別預算轉入年度預算持續執行,顯示軍方對此型飛彈火力與數量的高度期待。「作戰需求持續存在,加上演訓耗損下,年度預算的補足方式就變得很重要。」吳自立解釋,這代表基礎戰備量已大致到位,接下來將透過年度預算逐步補齊實際作戰需求。

中共雙航艦編隊,在今年6月大舉挺進一、二島鏈之間展開聯合演訓,宣示意圖和威脅性,受國際高度關注。(央視)

國軍推動雄三增程型的背景,也與日益升高的區域海上威脅密切相關。美軍與國防智庫均已多次指出,中共海軍艦隊數量已居全球之冠,其中雙航艦編隊運作模式已逐步成型。盧德允提醒,解放軍艦艇防空、偵測、艦載機能力全面提升,若台灣飛彈射程過短,將難以有效突穿防線構成威脅。

近期,山東號、遼寧號兩艘航艦頻繁在第一與第二島鏈間活動,福建號完成海測後,勢將加入戰備序列。國防院戰略資源所助理研究員江炘杓指出,解放軍擁有三艘航艦後,即具備「一艘服勤、一艘訓練、一艘維修」的理想輪值態勢,將可同時於台海、南海、西太平洋進行壓制行動,威脅台灣東部海空安全與海上交通線。

央視宣稱新型航艦福建艦已完成第八次海試。(央視)

面對潛在的包夾態勢,增程型雄三的部署不僅可作為防衛拳頭,也具備反制價值。江炘杓分析:「當台灣擁有能打到東北與東南方向遠距目標的能力時,將迫使中共艦隊為避開攻擊,往後撤退至更遠安全距離,從而打亂其戰略部署。」

當中共逐步成型「航艦常態部署」戰略時,台灣也加緊腳步完善自身防衛體系。國造精準飛彈武器系統與靈活部署思維,正是針對現實威脅所打造的實用回應。多一分射程,就能多一分威懾;多一分準備,也就讓對手多一分顧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