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果種植面積和產量驟降 海南陵水聯合多方問計尋策

▲海南省農科院試驗種植的聖女果。(圖/記者利聲富攝)
▲海南省農科院試驗種植的聖女果。(圖/記者利聲富攝)

【記者利聲富/海南報導】 “這個品種才種兩年,怎麼也出現死苗等現象?”種下去的聖女果植株心葉、嫩葉先後捲曲後陸續死苗,即使長大結果也畸形,產量也少得可憐。在陵水種植聖女果近10年的老董蹲在地裏,陷入沉思 。

曾經,聖女果產業是陵水農業的王牌產業,也是陵水眾多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依靠。高峰期種植面積達7萬多畝,如今種植面積僅剩2萬多畝,產量從高峰期15萬餘噸降至目前3萬餘噸。

看著陵水聖女果這一紅極一時的產業日漸衰落,大家都知道,陵水聖女果“病”了。但病根有哪些?處方在哪里?種植戶在企盼,政府部門在問計,科研專家在尋策,為的是讓陵水聖女果產業早日重現輝煌。

謀局:小小聖女果 串起致富夢

一樣的陽光,一樣的土地,生機卻不再。在可算得上海南聖女果種植“鼻祖”的陵水光坡鎮,小小聖女果串起致富夢的輝煌仿佛就在昨天。

“海南聖女果看陵水,陵水聖女果看光坡”。全鎮耕地面積2.6萬畝,聖女果種植面積就達2.4萬畝,農民種植聖女果年均收入約7萬元/人。可見聖女果種植在陵水光坡的分量何其重要。

時針回撥到1996年,當時,有臺灣客商引進臺灣優質種苗和種植技術到陵水光坡鎮,種植後產出的聖女果清脆美味,一上市就迅速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一帶走俏,市場認可、消費者青睞。光坡鎮也開了陵水種植聖女果的先河。

巨大的經濟效益,引來許多村民爭相種植。同時,來自湖南、江西、廣西、貴州等地的種植戶也紛紛到陵水租地種植。

▲海南省農科院試驗種植的聖女果。(圖/記者利聲富攝)
▲海南省農科院試驗種植的聖女果。(圖/記者利聲富攝)

陵水也因勢利導,謀劃聖女果種植,佈局產業發展。2004年,陵水開始大力扶持農民種植聖女果。經過10年的發展,2014年,陵水聖女果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產量達10萬噸,產值6億元。2018年,陵水聖女果種植面積高達7萬多畝,產量超15萬噸,產值20億元。

此時,聖女果成為陵水農業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和王牌,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光坡鎮一幢幢“聖女果樓”相繼拔地而起,是陵水聖女果產業輝煌的見證者。

“以前,陵水聖女果經常供不應求,收購商甚至要跑到地頭等農民採摘才有果收,坐等上門根本‘無果可收’。”回想起陵水聖女果的輝煌歷程,“村裏巴巴”網上商城創辦人林明德感慨萬千。

2016年,陵水聖女果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也為陵水發展熱帶高效農業找到一條好的出路。

同時,陵水積極推進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建起種植、加工、運輸、市場銷售一條龍的配套服務,建立了多家冷凍廠及泡沫箱生產企業。此外,依託聖女果種植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促進農旅整合,極大提升了聖女果產業附加值,促進陵水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困局:面積大幅減少 產量持續下降

產業興衰是經濟活動的一個必然現象。但陵水聖女果產業這麼快由盛轉衰,讓許多人始料不及。

2018年,可以說是陵水聖女果產業的拐點。

這年,陵水許多聖女果種植戶都遇到同樣的困惑:品質越來越差,銷路越來越小,種植越來越難。

“品種還是千禧,還是像以往那樣種植、管理,為何陵水聖女果不僅口感大不如前,而且產量也大幅下降?”種植戶們百思不得其解。而且,種植初期,聖女果死苗現象越來越普遍。就算成活結果,畸形果也越來越多。

單位效益的下降,導致陵水聖女果種植熱情不再。當地農民無奈轉種其他瓜菜,原先來陵水租地種植的江西、湖南等地種植戶也另尋他處。他們有的轉到東方、昌江、定安等地種植,有的甚至跑到廣東茂名一帶租地種植。

“2020年,廣東茂名一帶聖女果種植面積才5000畝左右,2021年一下子增加到3萬多畝。”一直致力於聖女果科學種植研究的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研究室主任高芳華說。

採訪中,許多種植戶坦言“雖然價格不錯,但不敢種啊,種越多虧越多”。

▲收穫的陵水聖女果。(圖/記者利聲富攝)
▲收穫的陵水聖女果。(圖/記者利聲富攝)


與海南東方、昌江、定安以及廣東茂名等地聖女果種植越來越多相比,陵水聖女果種植面積自2018年起逐年下降。2021年-2022年,陵水聖女果種植面積2萬多畝,不到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同時,產量也大不如前。“減產30%至70%是正常現象,嚴重的甚至出現絕收。”高芳華說。

據統計,2022年,陵水聖女果產量約3萬餘噸,只有高峰期的五分之一。

破局:多年連作導致土壤酸化病蟲害嚴重

無論是種植戶,還是科研專家、政府部門都知道:陵水聖女果“病”了。

海南省農科院試驗種植的聖女果。

針對陵水聖女果種植面積減少、產量下降問題,陵水聯手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問計尋策。

“連作導致病蟲害高發”。經過實地查看、實驗後,科研專家發現,這是導致陵水聖女果產量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

細算下來,陵水種植聖女果已有20多年時間。

“常年在同一地塊上種植聖女果,導致連作障礙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聖女果產業的健康發展。”高芳華說,陵水聖女果多年連作造成植株生長勢弱,病蟲害發生嚴重,特別是青枯病、根腐病、根結線蟲病等土傳性病害發病率高。從而導致心葉、嫩葉和花發生畸形,出現“小葉病”(也有人俗稱“老鼠尾”),導致產量和品質均明顯下降,嚴重影響種植效益和積極性。

連續多年高產值令人歡喜的同時,常年種植聖女果導致的土壤問題也日漸暴露出來。

“由於農戶可耕作土地的固定和局限性,加上不合理的施肥用藥,導致聖女果產地環境惡劣,土壤酸化越來越嚴重。”高芳華說。

聖女果是需肥量較大的果菜,不少種植戶盲目追求短期產量,沒有科學合理施肥,過度依靠化肥,很少使用有機肥等,造成土壤酸化、次生鹽漬化等問題。“土壤酸化導致作物根系中毒,不僅會使植物對養分的吸收利用率下降,還會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和發育。”高芳華說。

品種單一、缺乏高抗砧木品種、種苗品質不高也是陵水聖女果種植面積大幅減少,產量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千禧這一品種口感好、品質佳,2005年以後,無論是陵水,還是其他市縣,主栽品種均為千禧。陵水最高峰時,千禧種植面積占總面積99%以上。千禧品質雖好,但其對土傳病害青枯病的抗性較弱,在連作情況下,青枯病等發病率非常高,產量下降在所難免。

“聖女果種植看似簡單,管理技術卻是一門學問。”早在2016年,陵水就制定發佈《地理標誌產品 陵水聖女果生產技術規程》,但由於種植戶多以家庭為主分散種植,外來大面積租地種植的也大多是幾個散戶拼湊而成,受文化水準低等因素影響,他們不想改變種植習慣。有些為省工,不進行植株調控,導致生產後期植株徒長嚴重,不能坐果。有些壓低植株枝條,使其觸及地面,導致枝條生長大量次生根等問題,增加嫁接苗感染青枯病或潰瘍病概率。期間,雖然農技部門也多次舉行各種培訓,但收效甚微。

變局:施有機肥改良土質對產量有促進作用

陵水聖女果種植面積大幅減少,產量持續下降,也引起陵水相關部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

如何讓聖女果產業再振興?2021年和2022年陵水“兩會”上,均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建議和提案。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陵水相關部門已意識到連作會破壞土壤,從而影響果苗存活率和鮮果口感問題。也通過免費給農戶發放有機肥、組織農業專家對農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等措施,試圖引導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改良土壤等。

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效果並不如預期。

“陵水聖女果保護性發展刻不容緩。”在陵水政協十屆六次會議上,陵水政協委員高曉飛建議,落實陵水聖女果保護性發展已迫在眉睫。

2018年,陵水曾與有關部門合作,將光坡鎮200畝地作為精准農業測土配方試驗田,探索解決常年種植導致土壤品質下降問題,希望提升果品品質。

“示範地平均畝產3130公斤,比傳統種植多300多公斤。傳統施肥地的糖含量約為9%,示範地為9.7%到10.6%不等。”陵水光坡鎮相關負責人說,土壤酸鹼度方面,試驗地的土壤酸鹼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H值從4.28提升到4.8。

同時,為科學選取合適的聖女果品種,受陵水科工信局委託,海南省農業科學院在光坡鎮開展聖女果優良品種及綠色防控技術示範專案,不僅選取8種聖女果品種試驗對比種植,還在地膜選擇上特別增加選用可降解地膜和一般常用的塑膠地膜進行科學示範對比,讓種植戶更直觀瞭解聖女果優良品種及綠色防控技術。

雖然施有機肥可改良土質,對提高聖女果產量有促進作用,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此項措施進展緩慢。

日前,為使陵水聖女果產業健康發展,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組織蔬菜、植保和土肥專家張文、高芳華、孫曉東、王會芳、雷菲等到陵水光坡鎮、提蒙鄉實地考察聖女果種植情況,為陵水聖女果產業建言獻策。

▲陵水聖女果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也為陵水發展熱帶高效農業找到一條好的出路。(圖/記者利聲富攝)
▲陵水聖女果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也為陵水發展熱帶高效農業找到一條好的出路。(圖/記者利聲富攝)

迷局:新品種也不同程度出現死苗現象

“我這品種才種兩三年,怎麼也會像以前那樣死苗嚴重、心葉捲曲、結果畸形呢?”去年,老董捨棄種植多年的千禧品種,改種其他品種。沒想到,其他品種也出現之前的症狀。

老董遇到的問題,在陵水不是個例。

多施有機肥,改種新品種,還出現之前的症狀,讓陵水聖女果產業發展陷入新迷局。

“施有機肥後還出現之前症狀,是病根還沒有完全消除。”高芳華說,連作造成土壤養分失衡,特別是土壤中的鐵、鎂、鋅、鉬等特定微量元素含量逐年降低,極大影響了土壤養分平衡和聖女果的果品品質。

高芳華說,硼元素是聖女果最喜歡的元素,但許多有機肥大多隻含有鈣、鎂等元素,棚元素卻很低或者沒有。

“只有找准病根準確下藥才能解決陵水聖女果產業再振興問題。”高芳華說,由於多年連作造成土壤酸化,已沒辦法測得土壤中原有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比例,無法有的放矢,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採用嫁接栽培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土傳病害危害。為提高植株對青枯病等土傳病害的抗性,目前陵水地區95%以上的農戶選擇嫁接苗。

然而,海南常用的聖女果嫁接砧木品種為托魯巴姆,由於長時間使用以及青枯病菌生理小種的動態變化或抗性的提高,造成嫁接苗的死苗率升高。尤其是旱坡地提早到9至10月種植,死苗現象更嚴重,輕者死苗二三成,重者高達六成以上。農戶不得不多次補苗,從而增加勞動強度和種植成本。

目前,許多聖女果育苗都選擇在聖女果主產區,雖然會節省成本,殊不知這樣弊端更嚴重。因為主產區的土壤土質已發生變化,本身也有病蟲害,所以嫁接出來的苗或多或少帶有病蟲害。“而且,許多育苗基地沒有科研人員,沒有科技支撐,育苗產業受到制約,從而影響聖女果產業發展。”高芳華說。

解局:科學合理系統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由於光坡鎮處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上,非常適宜種植聖女果。再加上氣候涼爽舒適,日照充足,長期受海洋風氣影響,生長的聖女果外形鮮亮誘人。再加上流經光坡的水是來自吊羅山甘甜無污染的山泉水,比其他地區的果實更加香甜可口。因此,從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來看,陵水光坡鎮種植出來的聖女果品質最佳。

如何重振陵水聖女果強勁勢頭,繼續拉動以聖女果為主導的產業鏈?

“新品種種植兩三年就出現問題,說明不是品種問題,而是地力出現問題。”高芳華說,科學、合理、系統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是目前首要任務。

高芳華建議,針對當前陵水土壤有機質低、養分失衡、酸化、土傳病害積累等問題,可採取休耕、輪作克服連作障礙。對土壤進行暴曬消毒、增施有機肥,特別是微量元素有機肥來改善土壤透氣性,以防土壤板結等。輪作既可緩解連作障礙,又可調節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養分失衡。因此,可採取聖女果-綠肥輪作增肥力,改善土壤適耕性。可也採取聖女果-水稻輪作模式,實現水旱輪作,有效減少土傳病害發生率。

“地力提升是個系統工程,很難產生短期效應。”高芳華說,這需要陵水相關部門制定科學、系統的計畫,分步驟、有層次地進行。同時,優化種植機構、加快品種更新、加大育苗集約化、加強農民培訓,完善技術體系,提升標準化生產水準等,推動陵水聖女果產業可持續發展。

政協委員高曉飛建議,可梳理陵水聖女果特有品種,引導和鼓勵對品種的有效保護和升級。爭取實現統一種苗、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確保科學種植。

“主管部門應引入科研機構,對種子、育苗、土壤檢測、配方肥料、田間操作規範、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撐,守住陵水聖女果的品牌。”政協委員許瓊丹說,同時加快精准農業科學種植的推廣和實施,引導果農正確運用科學種植技術和配比進行增產提質,讓陵水聖女果這一國家地理標誌性保護的“拳頭”產品再次閃光,打響“育種陵水”名片。

高芳華提醒,陵水聖女果的前車之鑒,其他地方如果不引起重視,及時採取措施,也會重蹈覆轍。海南近兩年聖女果種植面積逐年下降,就是個信號,有關部門應積極制定政策,引導海南聖女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