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讓“綠葉子”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葉子”

▲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嶺腳散尾葵切葉基地,農戶正在採收散尾葵。(圖/記者龍易強攝)
▲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嶺腳散尾葵切葉基地,農戶正在採收散尾葵。(圖/記者龍易強攝)

【記者龍易強/海口報導】紅花也要綠葉配,綠葉也可當主角。五月的海口,風和日麗,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在瓊山區雲龍鎮、三門坡鎮、紅旗鎮等鮮切葉基地,一片片“綠葉子”被打包發往全國各地。

海口鮮切葉在業內享有“雲南的花,海南的葉”之美譽。目前,全市種植面積約2.4萬畝,占全國鮮切葉市場約60%,是全國最大的鮮切葉生產基地。2008年,海口市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級鮮切葉生產示範基地”。近年來,海口大力發展鮮切葉產業,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讓“綠葉子”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葉子”。

助力振興

海口“葉子企業”達140多家

每天天微亮,瓊山區雲龍鎮嶺腳熱作場的退休工人李玉榮就拿著鐮刀走進自家苗圃,開始收割散尾葵。黑色遮陰棚下的散尾葵,足有1米多高,翠綠細長的葉子長勢喜人,是鮮切葉中的主打產品。

在距離李玉榮家苗圃不到500米,就是嶺腳散尾葵切葉基地。每天上午,李玉榮和附近的農戶一起將收割好的散尾葵運到基地進行挑選和裁剪枝葉,按照小、中、大的規格每10片紮成一捆。一到下午,鮮切葉中間商就會前來收貨,此時基地人來車往,熱鬧非凡。打包好的散尾葵也將從這裏發往北京、上海、大連、瀋陽、重慶、成都、杭州、廣州、昆明等地。

一片綠葉,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除了打理自家種植的6畝散尾葵,李玉榮還利用閒暇時間在基地裁剪散尾葵,一天可收入100元。“不用出遠門就能靠著散尾葵賺錢,生活比以前更好了。”李玉榮說。

▲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嶺腳散尾葵切葉基地,農戶正在採收散尾葵。(圖/記者龍易強攝)
▲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嶺腳散尾葵切葉基地,農戶正在採收散尾葵。(圖/記者龍易強攝)

“嶺腳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生產的散尾葵色澤濃綠,具有品相好、貨架期長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海南省嶺腳熱帶作物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吳孔利介紹,嶺腳熱作場是海南最大的散尾葵切葉基地,已有26年的種植歷史,2009年獲國家批准註冊“嶺腳”牌散尾葵切葉商標。目前農場職工種植2000畝散尾葵,並以“場帶村”帶動長泰村、嶺下村等周邊村民種植1000多畝,年產葉片1.2億片,年產值約4000萬元。

得益於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和熱帶氣候優勢,海南鮮切葉共發展出20多個品種,常見並有量統計的有8個,包括散尾葵、富貴竹、朱蕉、巴西鐵、魚尾葵、龜背竹等。近幾年,海口市委、市政府對鮮切葉發展高度重視,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扶持等力度逐年加大,推動產業發展,初步在雲龍、紅旗、三門坡、演豐、大致坡等鎮形成了一批規模較大的鮮切葉基地。

“目前,海口主營鮮切葉企業有140多家,包括專業合作社及集體農戶,從業人員約有1萬多人,成為當地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葉子’。”海口市林業局發展科科長古聰說。

打響品牌

海南鮮切葉“走向”全國

走進位於瓊山區三門坡鎮的海口天源葉花卉產銷專業合作社,入口一塊書寫著“廣州花卉第一拍”的大匾,折射出這個合作社前身的輝煌:2003年11月13日,在首屆中國廣州花卉拍賣會開幕式上,由999朵玫瑰組成的大花籃,所用的鮮切葉就來自海南。

▲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嶺腳散尾葵切葉基地,農戶正在採收散尾葵。(圖/記者龍易強攝)
▲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嶺腳散尾葵切葉基地,農戶正在採收散尾葵。(圖/記者龍易強攝)

“大花籃上的鮮切葉是我們提供的,這塊匾是作為獎勵頒給第一位提供海南鮮切葉的供應商。”海口天源葉花卉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建雄說,當時主辦方安排了3輛冷鏈車,將鮮切葉從海口運到廣州,用來妝點雲南的玫瑰花,海南鮮切葉開始在全國花卉市場嶄露頭角。

張建雄是海南省花卉協會的常務副會長,主管鮮切葉。他曾在全國17個城市開設過鮮切葉銷售門店,將海南鮮切葉推向全國,打響品牌;鼎盛時期,帶領合作社成員種植魚尾葵、散尾葵、富貴竹等鮮切葉品種上千畝,年產值一度達到3000萬元。

海口鮮切葉聲名遠揚,這與企業和相關部門苦練“內功”分不開。

為提升產業標準化生產,2016年5月,海南榮豐花卉高新技術產業園申報了《蓮花竹(切枝)栽培技術規程》《鳥巢蕨(切葉)栽培技術規程》《青葉葛(小盆栽)栽培技術規程》等五項海南省地方標準,並獲得主管部門批准,為鮮切葉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提升了企業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有了行業標準,還需要抓好品牌化建設。“十三五”期間,海口共投入林業品牌資金2000多萬元,重點培育了“嶺腳”“天源葉”“榮豐”等鮮切葉品牌。為加大品牌林產品行銷力度,鼓勵、發動林業企業參加“冬交會”“農博會”等農產品交易會,擴大品牌林產品影響力,輻射帶動相關林業產業的發展。

同時,海口還充分利用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3000萬元扶持鮮切葉產業基礎設施,支援個體花農、園林企業、花卉合作社等發展,海口市花卉產業技術水準和生產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遭遇瓶頸

20年價格不升反降

“20年前,海南鮮切葉平均一紮7塊錢。現在平均一紮才賣3塊錢。”張建雄給記者細細算了一筆賬,20年間,海口鮮切葉銷售價格不升反降,一天的人工成本從20元漲到了100元,年畝產利潤大大壓縮,嚴重打擊了種植戶的積極性,不少人紛紛轉行。

“人工成本都跟收購價格差不多了,還不如不割。”特別是疫情期間,市場供大於求,價格持續走低。收割虧錢,不收割容易長蟲害,還會影響下次收割的品質,種植戶們都覺得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張建雄種植的鮮切葉種植面積也從原來的幾百畝壓縮到一百畝,像散尾葵、魚尾葵等鮮切葉一年本可以收割8茬,現在也只是旺季收割3茬。

▲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嶺腳散尾葵切葉基地,農戶正忙著將採收的散尾葵卸車。(圖/記者龍易強攝)
▲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嶺腳散尾葵切葉基地,農戶正忙著將採收的散尾葵卸車。(圖/記者龍易強攝)



種植鮮切葉越來越不賺錢了,海口嘉聯源花卉合作社負責人林志聯對此也深有感觸。2006年,他個人種植散尾葵面積達120畝。“我現在大部分改種荔枝和香水檸檬,今年只種植了20畝鮮切葉。”林志聯說。

除去疫情影響,海口鮮切葉發展確實遇到了瓶頸。古聰認為,海口市鮮切葉產業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缺乏特色品牌,包裝不統一、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

此外,海口市花卉交易市場建設嚴重滯後,缺乏產業交易平臺,產品資訊流通管道不暢通,銷售管道相對狹窄,銷售方式較為單一。在運輸方面,海口大部分鮮切花、切葉等均通過空運,不僅價格高昂,在海鮮產品銷售旺季常常排不到艙位,嚴重影響了產品流通。

突破困局

打造線上線下交易市場

怎樣突破鮮切葉發展瓶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是擺在從業者以及相關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產品品質是核心,這是吳孔利一直堅信的原則。為瞭解決產品品質問題,今年他向公司申請了30畝地作為試驗田,進行土壤改善、土肥管理,按照標準化種植,計畫從源頭改良散尾葵品質。

拓展鮮切葉的產業鏈,也是吳孔利在努力探索的方向。前段時間,吳孔利將一袋散尾葵的下腳料曬乾寄往外地的研究所進行化驗,檢測其中的微量元素。在他的計畫裏,如果品相不好的散尾葵或者修剪下來的枯枝敗葉能加工成有機肥,作為食用菌的草種或者養牛用的墊腳料,不僅能增加農戶收入,還能做到零污染、保護環境,一舉多得。

“海口鮮切葉的地位或許會有所改變。”海南省花卉協會會長、海南大信園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余長龍告訴記者,近幾年,海口鮮切葉種植面積持續減少,主要與海口可用於種植的土地有限和土地租賃價格過高有關。之前相當一部分鮮切葉種植在撂荒地上,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後,現在鮮切葉只能在林地上種植,可以預見未來海口鮮切葉的種植面積還會下降。

“目前,海口迫切需要做的是,建設一個花卉或者鮮切葉線上線下交易市場。”餘長龍說,近兩年,海南鮮切葉種植企業正在向土地成本更低的屯昌、昌江等市縣轉移,而海口只要憑藉發達的交通樞紐地位,建立專業的交易市場,即使種植面積不斷縮減,也可發展成為海南鮮切葉的集散地。

作為花卉產業的主管部門,海口市林業局也在努力突破重圍。

“今年,我們將加大對鮮切葉產業整體扶持力度,不斷提升海口市鮮切葉產業研發、管理水準,拓寬花卉流通管道。同時,借助自貿港建設的東風,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吸引優質企業,以優質專案帶動產業升級發展;並依託建立海口花卉交易平臺,完善市場交易體系,讓鮮切葉成為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好幫手。”古聰告訴記者,花卉產業是熱帶特色高效林業產業、朝陽產業,市林業局將突破發展瓶頸,把花卉產業發展與全域旅遊結合起來,推動花卉產業發展,助力海口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