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瓊山區舊州鎮老村:紅綠相映兩相宜 村美居優幸福來

▲在瓊山區舊州鎮紅衛村委會老村抗日小學舊址,烈士遺孤王茀龍(居中老人)給身邊的人講述革命往事。(圖/記者史瑞麗攝)
▲在瓊山區舊州鎮紅衛村委會老村抗日小學舊址,烈士遺孤王茀龍(居中老人)給身邊的人講述革命往事。(圖/記者史瑞麗攝)

【記者史瑞麗/海口報導】5月11日,在海口市瓊山區舊州鎮紅衛村委會老村,穿過一條夏日清幽的林蔭道,眼前可見綠樹環繞,耳邊鳥鳴陣陣,村前四周是一片片荔枝林、檳榔林,碩果累累。

 據瞭解,老村是昔日的革命村莊,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歷了侵華日軍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如今,在新時代發展浪潮下,老村建成了文明生態村,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

 革命火種代代相傳

 剛進入老村村口,有一塊寫著“老村農民協會舊址,老村抗日小學舊址,內進100米”的藍色指示牌。

 對於老村歷史,村裏的烈士遺孤、86歲的王茀龍老人瞭若指掌。他拿出珍藏的資料向記者講起當年的烽火歲月:“抗日戰爭時期,老村人積極參加革命,浴血奮戰,我的父母、叔伯等8位親人參加過革命抗日,7人犧牲在了戰場上。”

 據瞭解,舊州鎮有烈士64名,其中,紅衛村委會31名,老村有18名。“王裕義、張秋霞、王裕德、王裕仁、王裕道、王昌虞、王昌誦”……在村莊簡況中,老村18名烈士,連續排列的7個名字是王茀龍的家人。王茀龍母親叫張秋霞,曾擔任四聯村共產黨員婦救會主任。據資料記載,張秋霞積極抗日,帶頭把嫁妝、唯一的金戒指捐獻出來,推動了全鄉義捐高潮。1944年,張秋霞被日軍殺害。

 回憶過去,老人眼眶濕潤。隨後,他帶記者來到老村抗日小學舊址,如今這裏已是座小廟,左邊是一棵大大的枇杷樹,右邊是枝繁葉茂的大榕樹。當年,老村抗日小學舊址共有五間房子,前面的大片空地是老村農民協會舊址,後來都被日軍轟炸一空。“當時我七八歲,記得許多戰士住在我們村,就在抗日小學舊址,教孩子們唱歌,十分熱鬧。”王茀龍說。

 “那時學校讓每個學生自備一個大竹筒裝書,背在身上進行流動跟學,體現了戰爭年代的教學特點。”王茀龍說道,如果被敵人發現,學生就把竹筒扔到草叢裏。

 退休後,王茀龍經常研究老村革命歷史,為村裏搜集整理村史,呼籲把老村農民協會舊址、老村抗日小學舊址等保護起來。

▲在瓊山區舊州鎮紅衛村委會老村抗日小學舊址,烈士遺孤王茀龍(居中老人)給身邊的人講述革命往事。(圖/記者史瑞麗攝)
▲在瓊山區舊州鎮紅衛村委會老村抗日小學舊址,烈士遺孤王茀龍(居中老人)給身邊的人講述革命往事。(圖/記者史瑞麗攝)

 村民同奔鄉村振興路

 時光鬥轉,革命老村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從老村抗日小學舊址出來,附近是一片荔枝園,村民王錄清看著日漸成熟的荔枝果說,“荔枝不久就要上市了,百姓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年輕時,王錄清在外打工,後來回家種植荔枝,行情好時,年收入七八萬元。此外,他還種了幾百株檳榔樹,部分已經掛果,一年賣2萬元左右,家裏已蓋起兩層樓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紅衛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張運清介紹,老村百姓始終堅定不移地跟著黨走,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英勇奮鬥、流血犧牲。解放前老村約有24戶,110多人,先後有33人參軍。如今,老村已發展到30戶158人,其中共產黨員21人。

 張運清透露,老村是1965年在廢墟上重建起來的,當時蓋的都是小瓦房。如今村民生活好了,樓房越來越多。2004年開始,在政府的幫助下,老村建成文明生態村,並修建了文化休閒廣場、文化室,硬化村道、水塔,面貌煥然一新。“村容村貌變化很大,村民使用的水都是免費的,由外出人員捐款解決。村民同心同德,一心跟黨走,走好鄉村振興路。”張運清說。

 “老村村民勤勞,民風淳樸,且團結和睦。”張運清介紹,村民基本家家戶戶種了荔枝和散尾葵,也有不少人外出打工,村民人均年收入2萬元左右,但全村人始終發揚革命傳統,齊心協力繼續建好美麗鄉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