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鄉村生態產業化路徑探析

【記者利聲富/海口報導】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口市施茶村考察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市和鄉村都要發展好。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五指山市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鄉村生態產業化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之一,更是實現鄉村生態資源與市場對接的高效模式,未來必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海口優質的鄉村生態資源如何啟動,實現生態產業化?要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成熟高效的生態產業化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打通海口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稟賦與基石

 近年來,海口市堅持生態優先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有力有效,為鄉村生態產業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一是水體治理和濕地保護修復成效顯著,榮獲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成功獲評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二是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八大行動”,鄉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三是依託優良的生態資源,建成美麗鄉村54個,創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1個、全國旅遊重點名村3個;四是成功打造海口火山荔枝、大坡胡椒等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累計核准14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隨著鄉村生態資源顯著改善和提升,海口生態產業化在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下逐漸實現內生發展。一是眾多依山傍水的農家樂,延伸了產業鏈,是生態產業化的重要標識;二是星羅棋佈的鄉村民宿讓鄉村生態產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三是共用農莊的興起讓生態產業化邁入更高的發展階段。生態產業化格局的初步建立,推動了海口生態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

 現狀與瓶頸

 產業競爭力不夠強。當前,海口生態產業化缺乏系統的規劃引導,產業發展思路需進一步明確,市場提供的生態產品同質化現象較多,缺少高品質的產業品牌和服務供給,目前依然集中在農家樂餐飲、採摘、垂釣等,市場吸引力不足。

 稀缺資源缺乏開發。海口不乏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優質的農業產品,但好口碑的流量產品不多,產品附加值不高,輻射帶動力不強。比如,靈山北姆堆公園、龍塘古蛇橋等網紅點,在未啟動商業開發的情況下,基於景點自然條件稀缺性和獨特性,備受市民遊客青睞。然而,自發形成的網紅點往往缺乏運營管理,並沒有真正實現生態資源向生態產品的過渡,既不能有效保護良好的生態,也無法提升遊客體驗感。

 行銷方式創新不夠。受疫情的影響,短途遊逐漸興起,鄉村旅遊成為率先復蘇的市場之一。雖然市場體量龐大,但海口缺乏優質龍頭引領,鄉村旅遊產品吸引力不足。

 理念與路徑

 人們對“兩山”關係的認識經過了“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和“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三個階段,而第三個階段是一種更高境界。發展鄉村生態產業化,將海口傳統的鄉土風情與現代的生態產業融合,既有助於滿足人民對生態產品的美好需求,又有利於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既是鄉村振興需要,又是市場內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海口生態產業化要達到第三階段,需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以政府推進為主導,凝聚產業發展合力。一是強化規劃統領。編制市、區兩級中長期生態產業化戰略規劃,以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環境的改善與提升為基礎,聚焦自然生態資源、美麗鄉村、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共用農莊等元素,促進生態產業化發展。二是強化政策引導。總體上看,海口鄉村普遍缺項目、缺主體、缺人才、缺資金。要著力推動生態產業化發展政策的出臺,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產業上予以引導、在資金上加大投入、在組織上加強領導,引導資本、人才、技術向鄉村流動,激發產業發展動力。三是強化審批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區、鎮級兩級政府的審批許可權,縮短產業立項、用地審批、項目開工等辦理時限,營造優良的生態產業營商環境。

 以要素保障為驅動,加速產業發展壯大。一是啟動鄉村土地資源。深化“三塊地”改革,通過集體土地入市、閒置農房及宅基地租賃等形式,增強生態產業發展用地保障能力。同時,充分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實施主體,通過建立有償的退出機制,盤活農村集體土地的經營權,保障產業土地需求。二是優化產業用地政策。傳統農村土地規劃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要,應爭取更多的用地政策,盤活鄉村生態產業發展所需用地。比如,爭取工業用地政策,把農產品加工、生產、包裝、展示、延伸服務等環節留在農村;可爭取旅遊用地政策,讓鄉村旅遊專案順利落地農村。三是壯大產業人才引擎。加強生態產業人才培訓工作,提高職業素養、服務水準等,全面提升服務品質。尤其要注重培育一支以農民為核心的人才隊伍,保持隊伍穩定性,保障生態產業的長期經營與發展。

 以凸顯特色為核心,釋放產業發展潛力。一是打造特色生態農業產品。利用海口特有的氣候和優質的空氣、水源、濕地等條件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如發展石斛、鷓鴣茶等特色農產品,持續舉辦火山荔枝節等活動,促進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融合發展。二是開發生態資源服務功能。比如發展濕地康養、溫泉保健、紅樹林藥用產品等產業。三是提升生態資源旅遊價值。依託海口獨特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培育生態旅遊、濕地觀光遊、農藝體驗、火山石屋傳統工藝展示等新興業態。

 以優化供給為支撐,助推產業提質增效。一是持續鞏固環境治理成效。狠抓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落實,壓緊壓實鎮、村兩級生態保護責任,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以優質的生態築牢產業發展基石。二是持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準。按照“一村一品”原則,因地制宜科學編制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通過植入生態、歷史、人文、康養等元素,打造一批區域特色鮮明、極具市場潛力的美麗鄉村“引流”景點。三是持續提升農業生態產業水準。充分利用農業的生態功能,賦予傳統農業旅遊、休閒、示範、教育的功能,拓寬農業產業發展空間,不斷提升生態農產品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海口市人民政府研究室,本文系海口市社科聯《海口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發展路徑探析》課題研究成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