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譽嘉/海口報導】收完水稻後的秸稈怎麼辦?在海口廣大農村,稻穀割完後,機械會把秸稈打爛,讓其在土壤中腐爛變成有機肥。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在堆肥點,實現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
從“一燒了之”到“點草成金”,海口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在多管道轉化秸稈上做文章,積極引導農戶開展多管道、多形式的秸稈綜合利用,拓展秸稈還田管道,讓秸稈利用點“草”成“金”,實現變“廢”為“寶”。各種行之有效的秸稈還田模式,不僅提高秸稈農用率,促進有機物質高效迴圈利用,還實現了土壤有機質數量與品質快速提升,淨了環境惠了農民。
“吃下”廢棄秸稈 “吐出”有機肥料
5月12日一早,在瓊山區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工作人員陳賽琴正熟練地打開粗粉碎機,將收儲的廢秸稈、枯枝樹葉等放進去粉碎。不一會,她身後的工作人員林志星便開著翻拋機將粉碎後的秸稈、枯枝樹葉等運送至堆肥點待其發酵。發酵後,碎料將形成有機肥料。
“以前每到水稻收穫的季節,都發愁如何處理廢秸稈。現在方便了,通過粉碎和發酵,能夠讓這些廢秸稈轉化為有機肥料。”看著眼前的成品有機肥料,陳賽琴不禁感慨。
陳賽琴告訴記者,農村秸稈資源豐富,過去綜合利用不充分,不僅造成一系列環境問題,還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去年12月,海口市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建設完成,實現了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機制。
“把樹枝、秸稈等含水量較少的易腐廢棄物進行多次粉碎,碎料與菌種按10:1的比例進行混合後放入堆肥槽。經過翻拋、自動曝氣等處理工藝,廢棄物就變成了有機肥。”海口京玉公司資源綜合利用事業部王智瑩介紹,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日處理量為10噸,輻射周邊約20個自然村農林廢棄物的處理。
走進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菌種發酵區,一排高高的架子上用繩子串聯著五六個橢圓形的菌菇栽培包,一簇簇白色的菌菇長勢喜人。王智瑩托著一個菌菇栽培包說,這些菌菇的“美食”就是發酵後的成品肥料。此外,有機肥還可以當作蚯蚓的飼料、農作物肥料等,由此共同構成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實現全流程綠色利用。
在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專案工作點,村民可以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用秸稈、瓜藤枝條等“農林廢棄物”,換得蚯蚓糞有機肥。
“在秸稈綜合利用的收儲運環節,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能提高農戶參與的積極性。農戶自行把秸稈歸集到田邊或路邊,由公司統一收儲運,按照一畝地2包蚯蚓有機肥給到農戶,其中每包蚯蚓有機肥50斤。若農戶自行收集運輸至基地,每2噸獎勵6包蚯蚓糞,如果各村集體組織收儲運達到30噸的收儲量,我們額外給予1噸有機肥的獎勵及其他生活物資。”海南晟延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鐘小龍介紹,目前甲子鎮有14個村莊與其合作,今年共收儲利用約6000噸秸稈。此外,該公司與甲子鎮4個村集體合作開展鄉村振興蚯蚓育苗合作項目,把秸稈、農林廢棄物、畜禽糞汙作為育苗原料,讓農戶穩定、持續參與到秸稈綜合收集利用工作當中,同時還能獲得收益,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變“焚燒”為“還田” 共護一片藍天
當前正值水稻成熟豐收期,也是秸稈禁燒的關鍵期。海口結合實際,變“焚燒”為“還田”,通過粉碎秸稈還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共護一片藍天。
5月14日,在龍華區新坡鎮文山村,村民周乃群正一絲不苟地給耕地拖拉機上潤滑油。“水稻馬上要熟了,到時候割完水稻,這個‘大塊頭’就要派上用場了。”周乃群說,他種植了6畝水稻,目前長到約70釐米高,再過10多天就可以割稻。“現在都是用農機收割,省時省工。收割機割完稻穀以後,還可以把秸稈打爛,我再開著耕地拖拉機來回跑,讓秸稈在土壤中腐爛變成有機肥。”周乃群告訴記者,等到水稻集中收割的時候,周邊村民都會請他幫忙犁地。
“機械粉碎秸稈還田非常好,既減少農活時間,又可以給稻田增肥,還可以保持田埂乾淨、村路清潔,讓鄉村更美麗。”周乃群笑呵呵地說。
文山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莫建勳告訴記者,文山村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3000多畝。村民在今年正月初七左右開始種下秧苗,等到端午節前後收割。收割完之後,陸續再接著種上其他作物。
為提高村民對於秸稈綜合利用的水準和對“秸稈禁燒”的認識,今年4月以來,鄉村振興工作隊聯合村兩委幹部通過廣播、入戶宣傳、簽訂責任書等方式,持續宣傳秸稈焚燒的危害及相關政策。截至目前,文山村共有316戶村民簽訂秸稈禁燒承諾書。
秸稈變“燒”為“還”,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也保護了環境,同時粉碎還田的秸稈還能作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
“秸稈還田既減少了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又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能進一步提升播種品質。近年來,使用農業機械的成本越來越低,操作越來越容易。”市農機安全監理所(市農機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寬懷介紹,截至2021年,海口擁有農機具總量34326台,全市水稻機耕的綜合利用率達92.85%,水稻機收的綜合利用率達93.68%,各項農機化工作正有序開展。下一步,他們將加快農業新機具推廣,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效應,將先進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助力鄉村振興。
過去,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揮鐮割稻。如今,採用機械化收割的同時實現秸稈粉碎還田已成為常態。
加大秸稈禁燒宣傳 推進產業化全量化利用
《海口市人民政府關於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及垃圾的通告》《海口市秸稈禁燒常態化監管工作規程》《海口市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監管工作實施方案(2021—2025年)》……近年來,海口市連續出臺多個相關檔,推進禁止秸稈焚燒。
“禁止焚燒秸稈,保護生態環境”“嚴禁露天焚燒秸稈,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綠色生活、人人共用”……日前,在瓊山區雲龍鎮主要道路兩旁,不時可見秸稈禁燒宣傳標語。
據悉,截至5月9日,海口市秸稈禁燒防控責任書、秸稈禁燒承諾書及保證書簽訂工作圓滿完成。各區、鎮(街)與行政村和自然村簽訂責任書3234份,完成率100%;與農戶簽訂承諾書及保證書124701份,完成率100%。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2022年,海南推廣秸稈還田面積將達300.06萬畝次,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將達到86%以上。目前,海南省水稻秸稈占比70%,因此把推進水稻秸稈直接還田確定為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重點。此外,省農業農村廳還印發《海南省2022年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實施方案》,全面推廣水稻低茬收割,制定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補貼標準,加強對水稻秸稈低茬收割、粉碎、翻耕等環節的作業補貼。
海口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作為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積極推進秸稈產業化、全量化利用,逐步形成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2021年,市農業農村局新培育和引進海南省賽普思農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秸稈綜合利用企業,推動實現全市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7.54%。到2025年,全市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將達90%以上。
未來,海口將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相關普法宣傳,提升農民禁燒秸稈的法律意識。“海口將持續通過秸稈迴圈利用,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等問題,堅持示範帶動與分類推進相結合,組建專家團隊,加強技術支撐,建立健全獎補政策,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向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海口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從源頭上實現秸稈“以用促禁”,同時扶持綠色產業發展,帶動更多農戶成為綠色迴圈農業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