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三年磨一劍,謳歌南繁人“種濟天下”家國情懷

【記者張慧臏/海南報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育種家程相文、國產抗蟲棉發明家郭三堆、“西北瓜王”吳明珠……這些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育種家們,從事的專業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在南繁度過了艱苦歲月,創造出一個個育種奇跡。

 5月21日下午,在三亞市崖州區南濱農場紅旗隊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裏,一場“致敬,南繁”《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新書發佈會在此舉行,政府部門相關領導、南繁科研人員、海南出版社人員、省作協工作人員及農民圍坐在一起,共同聆聽新書作者楊沐創作的心路歷程。

 講好“南繁”科研工作者故事

 《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由海南省作協副主席、著名女作家楊沐執筆。作品用情真摯,文筆質樸,挖掘了大量故事和感人細節,生動展示了南繁60多年的發展歷程,深情講述了鮮為人知的南繁故事,著力塑造了吳紹騤、袁隆平、謝華安、吳明珠、李登海等南繁科學家“偏愛南繁勇闖千里關,不畏艱難敢行萬里路”的生動形象,謳歌了南繁人“種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以前不知南繁為何物,但袁隆平是我的偶像。”在新書發佈會現場,楊沐坦言,作為一名“60後”,她也是從餓著肚子的年代走過來的,深知糧食的重要性,但卻不知道育種人的艱辛。隨著採訪的不斷深入,她受到更多的洗禮,對南繁育種人有更深的認識,也決心將科研人的“南繁精神”寫出來。

 三亞地處北緯18度,屬典型熱帶地區,具有光熱條件好、育種週期短的優勢,是我國適宜冬季南繁的重要區域。南繁,至今已有近70年發展歷程,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農業科研工作者、科研單位陸續在這裏進行“南繁育種”。南繁,由此書寫“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傳奇。

 黨中央和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南繁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于2013年、2018年和2022年三次前往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考察。2022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要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把這件大事做好。

 作為海南的一名作家,楊沐受南繁精神感召,為填補南繁文學創作的空白,她歷時三年創作了《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這部作品。為創作本書,她深挖掘、勤積累,三年裏深入南繁人的生活,行程數萬里,足跡遍佈海南、新疆、北京、江蘇、湖南和湖北,採訪近百人,將袁隆平、吳明珠、郭三堆、李登海、程相文等長年埋頭於田疇,執著耕耘探索的農業科學家們書寫中國種業壯麗詩篇的歷程展示出來。

 跨越萬水千山,只為將這60餘年的南繁發展歷程一一呈現。在採訪南繁科研人員時,雖有艱辛,但卻更受鼓舞。

 “袁老師,您還記得我嗎?我是海南的作家!”“你是海南的,你們要把南繁寫好。”楊沐仍記得第二次採訪袁隆平院士時的情景。這一句話,也深深鼓舞著她在接下來一年多裏的採訪和寫作。“我有義務和責任把這些南繁故事講出來。”楊沐動容地說。

 發揚南繁精神

 滿頭白髮、黝黑的皮膚……在新書發佈會現場,一眼就能看到一位老人,他便是書中的主人公之一玉米育種家程相文,如今86歲的他仍堅守在南繁育種的“第一線”。當天,他帶著兩位初來三亞育種時幫助過他的黎族“姑娘”。

 1964年12月,程相文孤身到海南從事南繁育種工作,至今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已有58年,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玉米新品種14個,榮獲科技成果獎49項(國家省部級10項)……58年來,每年的春節他都在三亞的玉米地裏潛心研究,從青絲變白髮,從壯年變老年,這一輩子就幹一件事:向更高產的玉米攻關……

 南繁育種,不是一本20多萬字的書能夠承重的,但這種南繁精神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國家糧食安全的背後,是一群“舍小家,為大家”科研人員的默默付出。

 “我們這本書所要弘揚的主題,就是書寫南繁的故事、弘揚南繁的精神。”海南出版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譚麗琳說,南繁育種工作者只知道跟泥土、莊稼打交道,又常常在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能夠看到他們、知道他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故事挖掘出來、整理出來,講好南繁故事,弘揚南繁精神。

 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在年輕一代南繁科研工作者身上,我們看到了希望。

 在當天的發佈會上,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發視頻表達對新書的祝賀。他說:“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接續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把雜交水稻事業傳承好、發展好,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程老先生的精神激勵著我,在育出更高產的玉米這條科研道路上,我將盡所有的力量。”常年跟在程相文身邊的“90後”南繁科技工作者張志騰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為新書發佈會發來了一段祝賀視頻:“這本書,以生動的講述,塑造了袁隆平、吳明珠等一代南繁人的形象,我看過後,倍感親切、動人,我希望這是寫育種家南繁生活的開始,我相信以後有更多的文學作品,描寫波瀾壯闊的南繁歷史、南繁生活。希望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在海南這塊沃土上,立下不朽的豐碑。”

 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要傳承南繁科學家的精神,要將實幹寫在大地上。近年來,三亞把南繁事業發展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中之重來抓。三亞市高標準劃定了10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為全國29個省市400多家南繁單位提供穩定的科研育種基地,每年到三亞的南繁人員達5000余人,彙聚南繁材料100萬份,每年有國際水稻論壇等40場以上與南繁種業相關的重要學術交流活動在三亞舉辦。

 在這裏,也見證了袁隆平、吳明珠、戴景瑞、喻樹迅等多名院士收穫科研碩果,南繁種業已成為三亞的特色產業和獨特的城市名片。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不斷推進,三亞南繁產業逐步向南繁事業發展,重點建設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中轉基地,努力把三亞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