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蔚林/海南報導】 在筆記本上詳細列出近期待辦事項,每執行一項就劃掉一項。海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胡中民用多年養成的習慣,確保自己既不落下每一件工作,又能把有限的時間利用到極致。
為何要爭分奪秒?記者日前採訪胡中民時瞭解到,入職海南大學以來,他身上的擔子就越來越重。
在教學上,擔任9個研究生的導師,每週還要往返海口、儋州兩地給本科生上課;在科研上,主持多項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並牽頭負責或深度參與海南大學生態系統功能監測與評估團隊、海南大學生態學學科、海南大學生態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等建設工作……樁樁件件,無不費心費力。
海南留給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生態環境優良、生活節奏較慢,所以當我決定要來海南時,有人調侃:你是要去養老吧?其實,我心裏清楚我來海南是為了什麼。胡中民說。
他認真研究過海南自貿港政策,為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設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等戰略部署感到振奮:這與我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相信我在海南一定有廣闊平臺、有用武之地。
如胡中民所言,他被引進海南大學不久,國家發改委就提出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海南生態環境狀況進行動態監測。而胡中民在過去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正是通過遙感觀測等多種技術手段,來揭示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影響。由他來具體執行這一專案再合適不過。
拿出最大誠意支持人才幹事創業,海南大學不僅按照省裏和學校的人才政策,為胡中民落實了薪資、住房、家屬隨遷等待遇,還賦予了他在實驗室建設、科研團隊組建方面的最大自主權。如今,胡中民團隊的實驗室已經開工裝修,第一批入列的6名博士全由他從校外招聘而來。
但要為海南生態環境精准“畫像”,這一重任非生態學科可以一力承擔,而是要動員和統籌海南大學乃至校外的多股力量。胡中民初來乍到,怎麼把大家擰成一股繩?
這確實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工作方法和人格魅力。海南大學生態系統功能監測與評估團隊成員楊國姣說,儘管這是一項基礎研究工作,科研成果難以轉換成真金白銀,但胡中民還是一頭紮了進去,在不耽誤其他工作的前提下,擠出時間親力親為,確保每一項環節的工作都能有序推進。
參與這一項目的許多人印象深刻,收到第一稿基礎調研報告的回饋時,大家是打心底裏欽佩這位“新人”他逐字逐句地將300多頁的報告改了又改,連一個資料、一個錯字都不放過。再一看他,剛來海南時滿頭黑髮,幾個月時間竟白了許多。單是這股不計得失,幹一件就要成一件的勁兒,就能帶動大家齊心協力地把每個細節做到最好。楊國姣說。
胡中民的認真勁兒,記者亦有目睹。在他電腦上的研究生論文,修改痕跡密密麻麻,不同顏色的標注代表已被改過不止一輪。問他這麼嚴謹累不累,他只說: 做科研,不就該這樣?更何況,小到海南大學生態學科發展,大至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靠的就是這一幫正在成長的年輕人。
入職海南大學還不滿一年,胡中民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已經全部隨遷海南。這意味著,他下了最大的決心,要真正成為一個“新海南人”。
說起目前的待遇和工作內容,胡中民直言能夠感受到海南招才引智的誠意,若一定要再提些要求,就是希望有關部門能支持海南大學加強建設一流的野外平臺, 平臺搭建好了,人才才能施展身手,我也好為海南請來更多有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