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用南繁溫度打造“南繁矽谷”

▲在位於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技術員仔細觀察水稻長勢。(圖/記者張慧臏攝)

【記者張慧臏/海口報導】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位於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時指出,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從南繁育種基地到“南繁矽谷”,近年來,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充分利用三亞的“緯度”、南繁的“溫度”打造“南繁矽谷”,為育種插上高科技的翅膀,讓單純的育種發展成為高科技產業,一批“國字型大小”種企以及一批國際種企的入駐,既加快了人才培養進程,也為“南繁矽谷”建設注入了創新動力。

 搭建科研平臺

 引進種業科研機構和企業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在位於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技術員仔細觀察水稻長勢。(圖/記者張慧臏攝)

 育出好品種,由此顯得格外重要,品種培育作為我國第一產業梯隊中的“高精尖”,更是時刻肩負著保障中國“米袋子”“菜籃子”安全的重任。

 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讓三亞成為“育種天堂”。據省南繁管理局最新統計,每年有來自全國29個省份、超過800家“育、繁、推”相關種業企事業單位、超8000名科技人員在海南從事南繁育制種工作,每年有超過300萬份以上的育種材料及品種進入南繁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我們的科研人員就來三亞開展育種工作。”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院長、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副主任彭軍說,南繁科研育種起源於1956年,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目的是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目前,南繁的作物育種年限已由10年減少到5至7年,育種週期縮短超過1/3。我國主要農作物也完成了6至7次更新換代,每次品種更新的增產幅度都在10%以上。

 但是過去,由於實驗設備的缺乏,科研“候鳥”只能和農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包包材料南來北往,科研機構聚而不融,科研“候鳥”各自為戰,科研資源分散。

▲位於崖州灣科技城內的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圖/記者張慧臏攝)

 借助自然資源優勢,發揮政策優勢,近年來,三亞深入推進“南繁矽谷”建設,實現“南繁育種”到“南繁矽谷”的升級。一時間,資源、要素、區位、政策、制度等優勢集聚,為種業集群協同科研提供公共平臺,推動南繁科研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協同科研轉變,南繁有了新氣象,南繁產業集聚效應日漸凸顯。

 據統計,崖州灣科技城今年已聚集涉農企業607家,包括中國種子集團、隆平高科、大北農等國內種業龍頭和德國科沃施(KWS)等外資種業企業。全力推動國內外種業科研服務企業集聚,面向海南自貿港市場主體及個人提供育種科研、擴繁制種等種業CRO服務。

 彙聚科研力量

 全力打造種業創新高地

 “目前我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進行分子實驗,設備共用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方便。”從實驗基地到實驗室,南京農業大學菊花團隊博士研究生石振傑的科研道路“更短了”,科研的速度“更快了”。

 每天,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裏都有上百位像石振傑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在這裏開展科研工作。有“60後”的院士,也有“90後”“00後”的科研人員和高校學子,全國各地南繁“老一輩”和“新一代”的相聚,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攻關。


 近日,在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科研人員在查看聖女果生長情況。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科研人才的集聚,離不開科研平臺的搭建。這兩年來,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已建成大型儀器共用平臺、種質資源分子鑒定平臺、植物組培轉化平臺、種質健康分子檢測平臺等。目前,實驗室已配置了3000多台(套)嶄新的高精尖科研儀器設備,為種子進行全流程、多環節的檢測、分析和研究等。同時,引進了華大基因等高通量測序和遺傳轉化等服務公司,為實驗室提供就地、高效科研服務。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作為公共科研平臺,科研設備共用,為科研人員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合作交流部負責人夏勉說。此外,實驗室建設了開放共用種子創新的技術平臺,可實現24小時開放共用,來自不同科研機構和院校的科研人員,在此實現育種聯合攻關。

▲三亞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圖/記者張慧臏攝)

 打破“科研藩籬”,種業事業邁上新的臺階。

 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玉平透露,該公司已成功研發出了像隆平007這樣的“生物晶片”,植入到超過100個品種的玉米當中,該“晶片”也成功出口到巴西。

 “在其他省份可能要兩到三年,在三亞這裏一年半就可以進行測試鑒定,這樣能直接提交到系統裏申請保護和登記,時間也是縮短了一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三亞研究院品種測試團隊專職科研人員謝彩虹說,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創新利用離不開測試鑒定等工作。該院自進駐崖州灣科技城以來,積極開展測試技術與測試模式研究、承擔植物品種測試及技術培訓等工作,為打造品質檢測、轉基因檢測等“一站式”品種測試鑒定綜合服務中心奠定扎實基礎。

 推行“揭榜掛帥”

 聚合力量攻關種業“晶片”

 破解種業“卡脖子”難題,需要久久為功,更需要聚合科研力量。為此,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以創新模式推動技術攻關,推行“揭榜掛帥”科研專案組織方式攻關種業“卡脖子”技術問題。目前,實驗室面向全國公開發佈技術需求榜單,吸引了40餘家科研單位應徵揭榜,開展76個科研專案攻關,聚合300多名全國科研人員在海南開展科研活動。

 “目前我們已經和中種集團揭榜掛帥的項目也在進行當中,6月底或7月初就能簽訂協議。”夏勉說。

 記者瞭解到,針對種子“卡脖子”關鍵問題和海南農業發展需求,採用“揭榜掛帥”、自主部署等方式進行攻關,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產出分子設計育種新理論、新技術,創制革命性新品種,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引領國際生物育種創新發展,形成以海南為中心,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種子科技創新中心,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產業安全的重要科技戰略力量,為“南繁矽谷”安上中國種子創新的“晶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