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君窮/海南報導】“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無論是對於老百姓還是國家、民族,糧食安全都是頭等大事。海南地處祖國南疆,長夏無冬,光熱充足,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讓稻米與海南有著數千年的不解之緣。特別是近數十年來,全國的科研工作者紛至遝來,在瓊州大地上躬耕育種,培育出許多優良的稻種,擦亮了南繁育種的金字招牌。
“隆望兩優889”“野香優海絲”“美兩優秋香”……除了新培育的水稻品種,山欄稻、定安富硒大米、文昌紫貝赤稻等本地特色稻米也頗有名氣。歷史上,海南先民培育或引進種植了數十種水稻,其中不乏米粒清香可口、形若珍珠的優良品種,正可謂瓊州古來稻米香。
瓊島種稻三千年
目前可見海南島種植稻類的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書·地理志》中的“儋耳、珠崖郡,男子耕農,種禾稻苧麻。”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教授陳光良在《海南經濟史研究》一書中提出,海南島引入種植水稻的年代應早於文獻記載一千年至兩千年,可推測至今大約三千年至四千年。
從漢代至唐代,海南的水稻種植水準一直不高,雖然《唐大和上東征傳》說鑒真和尚在海南崖城見當地民眾“十月作田,正月收粟,收蠶八次,收稻再度”,但當時海南農業水利設施十分落後,所種水稻產量不高,且品種多為刀耕火種的旱稻。李德裕在被貶海南時寫的詩就提到了“五月佘田收火米”。
至宋代,宋真宗遣使取種占城(今越南南部地區),引入占城稻(也稱占稻、占禾),先在福建等地種植,後推廣至海南。這種稻種植週期短、產量較高,海南人稱之為“安南占”(安南即今越南北部地方)。
在宋真宗之後,當大才子蘇東坡來到海南時,占城稻已在瓊種植多年。東坡寫詩雲:“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不知道身為“吃貨”的東坡先生食用伴著薯蕷煮的一鍋占城稻米會是什麼味道。
古時海南的稻穀也有粳、糯之分,粳米用來做米飯,糯米用來釀酒,直到今天海南的黎族群眾還保留著用自家糯米釀酒的習慣。而粳米、糯米之下的細分品種就更多了,粳米有百箭、香粳、烏芒、珍珠、鼠牙、東海、早禾等,糯米有黃雞、烏鴉、光頭、九裏香、小豬班、狗蠅、蝦須、赤米等。清道光《瓊州府志》中記載的稻穀品種有77種,其中粳類54種、糯類23種。
雖然海南古代稻穀品種很多,但受制於落後的生產力,很多時候瓊島無法做到糧食自給自足,仰賴外部供給。蘇東坡所言“北船不到米如珠”,反映出當時瓊島居民面臨的窘境。
古來稻米好滋味
蘇東坡謫居儋州之時,當地老百姓種得更多的還是糯稻,其中一個有名的品種便是鐵腳糯。蘇東坡在《東坡雜記》中寫道:“黎子雲言,海南秫稻,率三五歲一變,頃歲儋人最重鐵腳糯,今歲乃變為馬眼糯,草木性理,有不可知者。”“以黏為飯,以糯為酒,糯貴而黏賤,蓋以其性善變、罕得佳實也。”這說明當時儋州人經常更換種植的稻穀品種,前幾年剛種鐵腳糯,今年又變成了馬眼糯。
明代黃省曾編撰的農書《稻品》記載:“鐵腳糯……其稈挺而不僕。”可見這鐵腳糯也算名副其實,有一雙“鐵腳”,具有抗倒伏的特性。
清道光《瓊州府志》記載,粳稻一類又稱香粒、香稻,“粒小性柔而味香”。正如其名,香味是其最突出的特點。香粒並非海南獨有,其他地方的史志也對其有記載。
明代《農圃四書》提到:“香稻……粒小而性柔”“以三五十粒入它米數升炊之,芬芳馨美,謂之香子。又謂之香櫑”。魏文帝與朝臣書曰:江表聞長沙有好米,何得比吳中香稻耶?上風炊之,五裏聞香。”“上風炊之,五裏聞香”這樣的讚譽是否真實今天已不得而知。
古時海南人還用香粳釀嚴樹酒。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稱:“有酒樹,曰嚴樹,產於瓊州,搗皮葉浸之,和以香粳。或以石榴葉釀醞數日即成酒,日嚴樹酒。”
早在明代之時,海南就產出“珍珠”“珍珠粒”之類的稻米,史志中稱其“米稍圓而色潔”,與今天市場上的珍珠米類似。此外,還有“珠蓋”這一稻穀品種,其“穀圓如珠”。
海南米香“出深巷”
《廣東新語》記載,清代時海南澄邁是優質香稻產地,這裏出產的香稻“粒白而長,亦絕香。”可見澄邁稻米自古便負盛名。如今在澄邁,還流傳著“龍吉貢米”的故事。
相傳龍吉村建村已800多年,該村始祖鄭宋公于宋代慶元年間渡海入瓊,遊覽邁嶺,遠見有一巨石猶如一巨龍盤踞嶺上,認為此地風水很好,便定居於此,有了後來的龍吉村。
來到龍吉村,還未進村,先入眼簾的便是一處開闊的田洋,田洋一直延伸至澄江支流岸邊。據當地傳說,自明代弘治年間往後的300多年間,這裏生產的稻米曾作為貢品被送進京城。
相較於傳說,這裏的自然條件適宜水稻生長卻有實實在在的根據。龍吉村田洋的土層中有一層厚厚的黑土,有利於作物生長。
在瓊島東部的文昌,同樣有特色水稻品種流傳至今,比如紫貝赤稻。紫貝赤稻米被當地群眾稱為“蝨子米”,米呈紅色,米的顆粒較普通大米稍小。據當地群眾介紹,紫貝赤稻這一品種世代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種植史,這種米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新中國成立後,海南新培育或引入了許多水稻良種,比如瓊海的“科六”。早在1976年,瓊海種植“科六”的面積已達24萬多畝。如今,海南仍有一些品牌餐飲店將清香可口的“科六”米作為製作海南雞飯的專用米。
近年來,海南一些市縣打造特色稻米品牌,讓本地好米香飄千里。如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白石村出產的黑米,呈墨黑色,非常適合用來煮粥喝。上世紀80年代,白石村村民開始種植這一水稻品種,一些村民用黑米加入銀耳、桂圓等煮粥,用於招待上賓。此外,還有臨高胭脂香米、文昌馮坡節仔米、儋州東坡紅米、瓊海大路米等,過去一度“藏在深山人不知”,如今隨著品牌建設力度的加大,越來越被市場認可。
民間曾有“跟稻花”習俗
提到海南的特色稻米,近年來在各種交易會、推介會上大放光彩的山欄米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品種。“無平原曠野,伐樹火之,散佈穀種於灰中,即旱澇皆有收穫,逾年灰盡。土磽瘠不可復種,又更伐一山,歲歲如之。”這就是所謂的刀耕火種。
洋浦經濟開發區三都區新村的村民在製作米爛。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說“吾粵最重占米”,同時又熱情地稱讚瓊崖歷來“黎米最香”。所謂黎米,即黎族村落出產的稻米,也就是山欄米。《廣東新語》中稱“凡佘田所生曰火粒,石田所生曰石粒。石灰鹹,其粒頗苦;木灰淡,其粒絕甘”,由此看來,在山木灰中長成的山欄米,其“絕甘”的名聲在當時已傳播於外。
作為海南好米的代表,山欄米還因其千百年來與黎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衍生出獨具特色的山欄文化。山欄稻一年種一茬,待到收穫季節,稻穀入倉,人們都要載歌載舞暢飲慶賀一番,同時舉辦相關的民俗活動,由此慢慢形成了山欄節。
此外,黎族同胞還有“封米缸”的習俗。過年之前,男人上山拾柴火,採集傷補草藥泡酒,而婦女則在家中加工稻穀,將穀子舂成白米,在臘月裏把新米(近期吃的除外)裝滿米缸,用紅紙封口,一般要過了小年才能開封啟用。
海南文史專家蒙樂生介紹,以前萬泉河畔有“跟稻花”的習俗,所謂“跟稻花”,其實是一種淳樸的民間互幫互助模式。它以親鄰為物件,以自願為基礎,以互幫互助為目的,以稻米為實物,大家合力幫助因紅白事遇到困難的村民。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鄉紳做“花頭”,組織十幾戶人家“跟稻花”。水稻抽穗揚花,象徵著豐收在望,“跟稻花”就像水稻開花一樣,讓人感受到溫暖和希望。
海南米食江湖
自小麥從西域傳入,中國開始形成“南稻北麥”的農業生產格局,“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隨之出現。
海南自古便不是全國的大米主產區,但在海南人的餐桌上,米食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一碗熱氣騰騰的粉湯、一個內容豐富的粽子、一碗清甜的地瓜稀飯……幾乎每個海南人的一天都是從米食的清香中開始的。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天大的事,而米食的出處卻是大地。一株株青翠的稻苗,追逐陽光雨露,接受曠野滋養,最終出落成黃金稻穗,再脫去穀殼,捧出潔白晶瑩的米粒,進入胃腸、供養生命。
在海南人的食物清單裏,米食有不下百種之多,其中飯、粥、粉、粑、粽、酒為大類。僅飯就包括白米粉、雞飯、鴨飯、竹筒飯、椰子飯、辣湯飯、煲仔飯、三色飯、八寶飯等,而粉則有海南粉、後安粉、抱羅粉、甲子粉、楓木粉、港門粉、靈山粉等,每一類都是一個門派眾多、百家爭鳴的江湖。
俗話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性格像大海一樣包容的海南人在製作米食時也有“苛刻”的一面,比如黎族群眾做竹筒飯或糍粑,一般只選用當季出產的新米,定安人做粽子,不僅有10多道工序,還要用大火蒸夠10小時。在製作粉、粑、糕的過程中,因著各地的風俗和飲食習慣,合理搭配使用粳米、秈米、糯米,更是大廚們的拿手好戲。
海南人懂米,識“米性”,製作米食既追求“精細”,也懂得崇尚原味、回歸自然。在海南農村地區,許多家庭夏天的主食是一盆地瓜稀飯。天氣炎熱,喝上一碗爽口的地瓜稀飯,即能解渴,又能妥帖地安撫腸胃。
而在儋州,一碗炰(páo)米粥是當地人記憶中的鄉味。炰米是由經過長時間水煮再曬乾的稻穀去殼而成的熟米。用炰米做出來的炰米粥,色澤微黃,米粒飽滿,有一種特別的香味。
“我小的時候,炰米粥是家裏常見的主食,現在這種粥只能在宴席上吃到。”儋州文史專家陳有濟認為,古時儋州人製作炰米,與當地缺糧有關,把稻穀加工成炰穀,一筐穀子大概能多出小半筐,而且喝炰米粥不太容易餓。
潔白鮮嫩的米粉,甘醇可口的米酒,香飄街巷的粽子,遠渡重洋的雞飯……各式各樣的米食,濃縮著海南的飲食文化,讓海南人口裏帶著米香,樂活於天地歲月之間。
海南特色米一覽
儋州東坡紅米:產於儋州木棠鎮,呈紫紅色,比普通紅米更飽滿紅潤,口感香糯,2013年被評為儋州市特色旅遊商品。
瓊海“科十三”米:米粒較修長,色澤晶瑩剔透,屬於香米的一種,吃起來有香甜味。
瓊海繽紛黑米:繽紛黑米一號為耐熱、抗旱品種,已在瓊海大路鎮試種成功。繽紛黑米米質優良,花青素含量高。
文昌馮坡節仔米:節仔稻適宜在海邊鹽鹼地種植,種植週期100天左右。節仔米圓而短,香氣獨特,營養價值高。
昌江白石黑米:產于昌江烏烈鎮白石村,糙米呈黑色或黑褐色,被譽為“黑珍珠”,適合用於煮粥。
臨高胭脂香米:產于臨高東英鎮,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因顏色似胭脂色而得名,有茉莉香味。
白沙山欄米:產于白沙青松鄉等地,富含硒、鐵、鋅等微量元素,當地群眾常用於釀制山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