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研討會在海口舉行

▲作家楊沐與著名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右)在新書發佈會現場。(圖/記者尤夢瑜攝)

【記者尤夢瑜/海口報導】日前,全景記錄南繁歷史的長篇報告文學《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正式推出,並獲得了2020——2022年度海南省優秀精神產品獎(海南省“五個一工程”)特別獎。

 6月12日,《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研討會在海口舉行,近20名作家、學者、評論家雅集暢談,感受南繁人“種濟天下”的家國情懷。作家學者圍繞該書展開了深入討論,展望了文學創作與人類命運同呼吸、與人民同向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等多面向的可能性。

 梅國雲(省作協主席、《天涯》雜誌社社長):

 種子與人類的命運相依

 《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全景式展現了60年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南繁人,為了中國人的飯碗,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從楊沐這部大作裏看到了四個關鍵字:南繁、種子、精神、命運。南繁,既是地域,也有在南繁育種之意。種子,是南繁的第二個屬性,即技術革命。精神,即付出個人所有,不達目標,絕不放棄。命運,即種子與糧食增收、與個人、與家庭、與社會、與國家、與人類的關係。南繁人的博大情懷,南繁人的孜孜以求精神,南繁人舍小我、成大我的境界,是這部作品的主線。正是他們撼天動地的行為,最終改變了種子的命運。從此中國人民更為豪邁地走在建設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這不僅僅是對中國的貢獻,也是對人類的貢獻。由此,我認為這部為南繁人樹碑立傳的大作,不僅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更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理應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農科專業師生的關注。

 單正平(海南師範大學教授、作家):

 育種家們就是民族的脊樑

▲作家楊沐與著名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右)在新書發佈會現場。(圖/記者尤夢瑜攝)

 我覺得南繁是一個非常好、非常重要的題材。我們每個人都要吃飯,但很多人對種子的事不瞭解。我們對“兩彈一星”元勳,對其他好多領域的著名人物很熟悉,對育種家卻所知甚少。因為他們長年在田間地頭勞作,甘於吃苦,耐得住寂寞,長年在田野裏和植物打交道,往往犧牲了自己的家庭。育種家們真的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育種家們其實就是民族的脊樑,國家的棟樑。育種家們用海南這方寶地培育糧食作物新品種,對中國人的飯碗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貢獻。感謝楊沐,為我們寫了這樣一部好書。

 馬良(省旅瓊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評論家):

 一本關於南繁英雄群像的書

 《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新書發佈會現場。

 我覺得這本書致敬了真正值得尊敬的人,那就是這些南繁科學家,同時也回答了一個問題:當今時代,人文寫作何為?很多人太注重自己那個“我”,而忽視了“大我”。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南繁英雄的群像,且都是活生生、血肉豐滿的。楊沐自己也說,通過書寫這本書,她從那些科學家身上學到了從更宏觀的角度、更大的格局去思考人生的價值,並以這樣的標準去描繪歷史、人生的全景。

 雖是非虛構寫作,並不代表物件彰顯、“作者”消失。實際上,這部書的成功,是楊沐自身優勢的延展和巨大潛能的釋放。作為北京農業大學教授的子女、地質工作者,她首先對南繁人很理解,又捨得下苦功夫,創作的內生動力很強大,何況她還有作家的功力和情懷!在海南,其實還有很多很值得寫的題材,都期待人文寫作進一步介入。人文寫作者不能把自己陷在一個小圈子裏面,要投入到宏偉的歷史文化場景、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這樣才能真正寫出大作品。

 李音(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副教授、評論家):

 報告文學風格的紀實寫作

 楊沐之前的創作比較關注知識份子,尤其是女性知識份子的精神思索和生命困境,這本南繁紀實文學當然同她以往的創作的主題和風格差別很大,但我覺得在她不同的創作嘗試中也有精神脈絡可循。這本書完全是紀實的,不是當下流行的非虛構類型,書中有大量翔實的歷史資料,但敘事者個人的聲音消失,與其說這是一種非常克制的、或者說退回到報告文學的風格,不如說楊沐面對“民以食為天”、面對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南繁歷史和現狀,不由自主地敬重寫作。楊沐從知識份子書寫到南繁紀實的文學創作轉變非常有意義,就大部分文學創作而言,當我們談到民族、時代和知識份子精神時,我們往往談論和關注的是非常狹窄的人文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通常會忘了所謂知識份子這個群體,不僅包含著人文,還有科技知識份子,不僅是紙面上的思索,還有奔走於大地上的實踐。當下我們隨著學科分化,人文和科技知識份子分野比較大,但在整個20世紀,中國不同領域的知識份子在建設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他們的精神圖景是交織在一起的。我們的文學創作不應該忽略這一部分,尤其是當我們談論知識份子責任、時代精神的時候,我們應該讓奔走於大地上的沉重切實和書齋中思索的輕盈深遠互相補充交相輝映,由此呈現出時代和歷史豐饒的精神圖景。這應當成為中國作家的自覺。

▲在海南三亞崖州灣南繁育種基地,科研人員在田間管理測產海水稻。(圖/記者尤夢瑜攝)

 汪榮(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副教授、評論家):

 體現非虛構寫作中的“當代性”

 書名中的南繁,指的是將夏季作物的育種材料在當地秋收之後拿到南方亞熱帶或熱帶地區進行繁殖和選育的方法。海南是中國最重要的南繁基地,楊沐抓住南繁這一題材進行創作,可謂穩、准、狠,既進行了主題創作的新探索,又與海南本土社會息息相關,屬於新時代海南書寫的一部分。恰如楊沐在書中所說,“南繁是國之重器,是中國種子安全、糧食安全的基座”。楊沐針對南繁進行的主題創作,不但在題材上是創新的,而且意義重大。通過“風中玉米見光長”“豔陽青碧水稻田”“春草生髮瓜透紅”“棉芯盡藏科技劍”四個部分的敘述,楊沐寫了“物”,更寫了物背後的人,以及人背後的大時代。楊沐的問題意識和現實關懷體現在對南繁的書寫之中,她的寫作與時代、歷史和政治進行了廣泛的對話,體現了非虛構寫作中強烈的“當代性”。

 林森(《天涯》雜誌社主編、作家):

 用“南繁精神”挖掘海南題材

 該書出版的意義:一是對於楊沐的意義。此前,楊沐的創作,是一種向內的、個人化的、精神性的表達,而她這一次創作,完成了由“見自己”到“見天地、見眾生”的昇華。楊沐真正打開了自己,此前的感性,在這個重大題材的理性限制中,結合得恰到好處。

 二是對於海南文學的意義。報告文學是海南文學的一個弱項,楊沐行三萬裏、歷時三年完成的這部優秀作品,意味著海南的作家,完全有能力去處理重大題材的創作,並且可以完成得很好,海南完全有能力把報告文學這一文體做大。

▲《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新書發佈會現場。(圖/記者尤夢瑜攝)

 三是對於南繁的意義。我們對南繁的印象停留在“袁隆平”和“水稻育種”上,而這部書,可以說是對南繁歷史的一種全景式描寫、對南繁精神的全方位概括。該書對時代的幕後故事、幕後英雄的挖掘,是在展示真正的中華民族的精神。

 四是對於海南的意義。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海南的文學形象是極為稀缺的,這部書的出現,讓我們理解到,原來海南為中國作出了這麼大的貢獻。這同樣也給海南的作家一個啟示,海南有很多值得去挖掘的題材,我們有沒有真正深入進去,用一種“南繁精神”來挖掘、書寫、展示、傳播這一切。

 吳辰(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評論家):

 一部屬于南繁“人”的心史

 這部著作是一部讓讀者讀後便能瞭解自己富足的生活從何而來,又將沿著什麼方向走下去的報告文學作品。與一些傳統的報告文學作品不同,該書是通過走訪記錄下了參與其中的具體人物在彼時彼刻的心理活動,這使得這部報告文學作品充滿了令人讀之便能感同身受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巨大的,讀者從中感受著一代代南繁人的所行、所感、所想,並以之作為自己參與到這個偉大時代建設過程中的動力。讀者看到了一部有情有義、有笑有淚的南繁心史,一部屬于南繁“人”的心史,而這也將成為我們這些與南繁人同處一個偉大時代的“人”的心史。《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正是文學與時代結合的典範之作,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深入,文學的花園裏將產生越來越多的此類作品,那將是這個時代精神的體現,也將為厚重的文學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