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雪蘋台中報導〕顯影劑與失智症有關!?顯影劑是做放射檢查的重要工具,以前就被證實可能傷害腎臟,國衛院、台中榮總合作的最新研究,首度發現它和失智症有關,只要曾暴露顯影劑,未來罹患血管性失智症風險,比未暴露者高出三點六六倍。
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吳明儒一日呼籲,醫師對顯影劑使用要抱持更嚴謹態度,民眾也要落實使用前、後多喝水、多排泄的自保措施。
根據健保署資料,我國每年接受電腦斷層(CT)造影並使用顯影劑者,約有四點三萬人,而進行磁振造影(MRI)並使用顯影劑人多達二十六點二萬,近三年來有持續增加跡象。
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說,根據以往統計,台灣每年新增長期透析的洗腎人口約一萬人,且第一次透析前兩周、曾露暴顯影劑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四,另有多項研究指出顯影劑對腎臟有風險,腎臟病變多與小血管有關,有研究證實腎臟常伴隨腦部小血管傷害,因此推測顯影劑除會造成已知的腎臟傷害外,可能也對失智症的發生有影響。
吳明儒表示,為了解顯影劑與失智症關係,他和研究團隊透過健保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先收集民國九十年所有三十歲以上、約一千一百萬筆資料,再排除收案前已曝露過顯影劑、做過腦部檢查、已患失智症、有中風病史的族群,及資料不完整的個案,接著整理出收案後十年內有用過、沒用過顯影劑者各約一百四十六萬人,並追蹤這兩大群人這段期間發生失智症的情形,結果發現,做過顯影劑檢查者,十年內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會比沒做過者高出一點零九倍。
此外,失智症分為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後者與顯影劑的關係更強烈,這項研究發現,若曾有顯影劑暴露,血管性失智的發生率會比未暴露者超出三點六六倍。血管性失智和顯影劑關係更強烈。
吳明儒說明,顯影劑造成失智症發生,可能是其讓血液變得更黏稠,進而提高血栓形成機率,且顯影劑對於部分血管具有毒性,因此有潛在小血管問題者,使用顯影劑後更易受傷,這也和血管性失智的學理一致。
吳明儒表示,針對年齡相關風險分析,全台約三十萬人患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約占百分之五十四、血管性失智症百分之二十三,其他約百分之十是混合因素,在沒有暴露顯影劑的族群中,三十至四十九歲失智症發生機率為百分之零點零一、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為百分之零點八五,有顯影劑暴露的族群則分別是百分之零點零九與百分之四點五五,雖整體發生率不高,但數據顯示,年輕時若用過顯影劑,帶來的失智風險還高於老年才用顯影劑,現在臨床使用的顯影劑已較早年進步許多,大多是等滲透壓、非含碘顯影劑,但仍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吳明儒強調,民眾不必恐慌,最重要的是做好使用前、後的保護措施,使用前多喝水、使用後多排泄,減少顯影劑在體內的殘留時間,並和醫師多溝通、了解有無檢查必要,若有替代方案,就不急著做顯影劑檢查。
吳明儒呼籲,所有醫師都應注意顯影劑的使用風險,除已知對腎臟、腦部副作用外,還要注意老年失智的可能性,也建議所有醫療系統對顯影劑使用抱持更嚴謹態度,未來若有更好的材質協助診斷,也希望能提供給病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