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玉薈 / 海南報導】又是一年“三月三”,山水黎鄉再敘民族團結一家親。
白沙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中部偏西,坐落在黎母山脈中段西北麓,轄區總人口約19.5萬人,其中,黎族、苗族人口約為12.41萬人。千百年來,海南黎族苗族濃鬱而獨特的傳統文化浸潤著這片沃土,也在接續書寫著民族團結奮鬥的美麗篇章;尤其是近年來,白沙在不斷完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同時,積極開展一系列主題鮮明的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助力白沙非遺文化傳承、特色旅遊文化節慶活動煥發出新活力。接下來,白沙將協同相關部門深入開展“能力提升建設年”暨“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讓廣大群眾在共建中共用民族團結發展的紅利。
文體活動亮點紛呈
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民族體育事業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2021年10月,2021民體杯全國板鞋競速、高腳競速、陀螺比賽在白沙文體中心舉辦,來自全國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代表隊在白沙各展身手,奮力角逐上述3個項目共計15個小項的桂冠。值得一提的是,由白沙黎族自治縣民族事務局(以下簡稱白沙縣民族事務局)組織白沙板鞋競速、高腳競速、陀螺等3支運動隊代表海南省參賽,在本次賽事上取得了1金8銀4銅的好成績。此次賽事進一步促進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為海南民族體育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在白沙舉辦民族體育賽事展風采、顯活力的同時,白沙美術繪畫也屢出精品、佳作,充分展示了白沙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
據介紹,自2021年以來,白沙啟動“繪山水林雲,印象白沙”美術采風寫生活動,以美術繪畫的形式記錄白沙新時代建設成就。其中,《織錦姑娘》《美麗的白沙鄉村》《苗嶺春早》《茶園小鎮》《黎妹阿秋》等近百幅畫作畫風靈秀生動,既展現白沙濃鬱的黎族、苗族文化風情,又繪就了白沙改革發展的美麗畫卷。經過層層遴選,此次采風寫生的精品畫作遴選至海南省博物館參加畫展。
文化藝術來源於生活,也要融入生活與廣大群眾,才能更好地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自2021年以來,白沙積極開展一系列主題鮮明、亮點紛呈的文化志願服務活動,如,文化下鄉惠民演出活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化大講堂活動、竹竿舞互動大賽、海南少數民族歌手大賽暨2021中國好聲音全國海選·海南賽區“三月三”專場、海南特色廣場舞培訓班、“優化營商環境,助力白沙人才發展”民歌民舞培訓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培訓班、老古舞培訓班、黎族泥片制陶技藝培訓班、“萬企興萬村”非遺印象展、“啦奧門”慶豐收習俗山蘭旅遊文化節非遺印象展等文化志願服務活動。
非遺傳承煥發新活力
“先將泥片製成陶器底部,再把其他陶泥拍打成片狀,然後一片片地從器底四周往上一層層貼片……”近日,在白沙民族中學黎陶培訓工作室,黎族泥片制陶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玉華正在授課,踴躍報名參訓的30多名同學在認真聆聽的同時,已按授課步驟動手嘗試著掌握每一制陶技術要領。
據悉,白沙民族中學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範基地,省民宗委和白沙縣民族事務局在該校共建的黎陶培訓工作室於2021年5月建成,該工作室占地約155平方米,分設教學區、展示區、燒陶區等功能區,並於2022年3月開班培訓。“利用每週一至週四下午的課後時間進行授課,截至目前已有30多名學生報班培訓。”白沙文化館館長符少玲介紹,黎族泥片制陶技藝已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此次培訓班特邀白沙籍劉玉華等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授課,旨在讓更多的青少年讀懂黎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近年來,白沙非遺傳習館、陳列館建成並向公眾開放,白沙多所中小學校共計21個黎錦培訓基地以及3所黎錦傳習所相繼建成投用,並將本地特色非遺項目引入學校課堂,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黎族傳統技藝魅力,激發青少年學習非遺、保護非遺的熱情,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為鞏固非遺工作成果,培養非遺傳承人群,普及非遺技藝,自2021年以來,白沙陸續舉辦了黎族泥片制陶技藝培訓、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文創產品等培訓;同時,白沙還積極開展黎族民歌、老古舞培訓以及交流活動,不斷開拓白沙非遺傳承人、非遺工作者的視野,穩步提升白沙非遺傳承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此外,白沙相關部門還積極舉辦黎族傳統樂器製作、織錦技能、竹編製作等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培訓班,扶持發展一批黎錦中小企業,讓黎錦藝術融入現代服裝服飾、布藝沙發等生活裝飾品中,助力當地百姓發展黎錦工藝品產業實現穩定增收。
續寫民族文化新篇
自2022年以來,白沙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捷報頻傳——
2022年1月,白沙文化館被評為第九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
2022年2月,白沙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榮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榮譽稱號;
……
白沙縣民族事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2年3月,白沙已完成《海南民族·白沙專輯》編撰工作。據介紹,該書以報導白沙民族工作、傳遞民族資訊、普及民族知識、增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展、介紹白沙民族文化為宗旨,以白沙民族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學、藝術創作為主體,集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分為《文化白沙》(上冊)、《生態白沙》(中冊)與《奮進白沙》(下冊)。
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申報工作方面,為持續推動白沙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加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自2021年以來,根據上級部門有關要求,白沙組織人員編纂白沙黎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2021—2035年),截至目前已完成相關申報工作。
此外,自2021年以來,白沙已啟動黎族民歌《少中哇》(第二輯)圖書編纂工作,旨在編撰出版一些主題突出、詞曲優美、容易傳唱,且能夠體現白沙鄉土文化的歌曲,努力做好白沙黎族傳統民歌的挖掘和傳承工作,更好地唱響白沙黎族“好聲音”。
共用民族文化惠民成果
作為黎族、苗族群眾的聚居地,近年來,白沙因地制宜地建設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也引得省內外賓客紛至遝來旅遊體驗。
為了能讓大家親身體驗到白沙黎族、苗族風情,白沙相關部門積極組織一系列文化下鄉活動,將竹竿舞、婚禮舞、入門儀式等黎族元素融入羅帥村、芭蕉村、向民村、打安村、阿羅多甘共用農莊等美麗鄉村或旅遊點,讓遊客盡情參與,與遊客歡快互動,成功打造白沙特色旅遊文化節慶品牌,很好地促進了“民族文化+鄉村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
據悉,為了更好地豐富市民文化生活,近年來,白沙文化館美術室、電子閱覽室、音樂室、舞蹈廳、美術書法基地、展覽廳、傳習館、陳列館等場所常年免費開放,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56小時,並安排專人提供服務,讓廣大群眾共用民族文化惠民成果。
接下來,白沙將協同相關部門深入開展“能力提升建設年”暨深化拓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組織群眾參加文藝演出、民俗體育競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原生態民歌對唱、鄉村民俗遊等活動,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闡述和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識,使抽象的理論變為言之有物的實話、舉之有效的實事,助力推動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非遺人才奮鬥出彩
白沙文化館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2年3月,白沙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躋身聯合國非遺專案名錄,老古舞、黎族泥片制陶技藝、黎族骨器製作技藝等3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級”,另還有渡水腰舟、黎族民間故事、黎族民歌(潤方言民歌)3個非遺專案獲評為“省級”,“啦奧門”等縣級非遺項目已增至25個。
經統計,白沙掌握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人數已增至3000多人,老古舞民間藝人增至170多人,黎族泥片制陶技藝藝人增至300多人,黎族骨器製作技藝藝人增至100多人,黎族民歌(潤方言民歌)培訓學員有120餘人,黎族竹木器樂培訓學員也已達80餘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白沙籍的符秀英、王瑞妹、符繼珍、張潮瑛、王啟敏(已故)、王柳娟等6人入選海南省第一、第二批“南海工匠”。此外,在白沙第一屆、第二屆優秀人才評選表彰活動中,白沙非遺傳承人王瑞妹、符秀英、劉玉華、張桂英、符繼珍、張潮瑛、王柳娟、盧君、符進警等人榮獲優秀民間藝人榮譽稱號,可以期待的是,他們將繼續在白沙非遺的各個領域盡展風采,奮鬥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