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種類越來越豐富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物種戶口本”不斷更新

▲齊旭明說長臂猿叫聲最大的意義是它在宣誓領地的主權,另一個就是家庭之間、個體之間感情的交流。(圖/記者陳倩柔攝)
▲齊旭明說長臂猿叫聲最大的意義是它在宣誓領地的主權,另一個就是家庭之間、個體之間感情的交流。(圖/記者陳倩柔攝)

【記者陳倩柔/海南報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海南,很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就是綠水青山、碧海藍天,這是海南發展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而想要保持住這個優勢,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近年來,海南積極探索建設國家公園,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生物種類越來越豐富,物種戶口本不斷更新。

 清晨,在海南熱帶雨林中,如口哨般清脆嘹亮的叫聲喚醒了雨林新一天的活力。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種聲音往往以為是鳥叫,但如果您細細品這種鳴叫聲,卻能感覺很有穿透力,那麼這位神秘的“雨林歌王”是誰呢?它就是棲息在雨林高處樹枝上、鮮露真容的海南長臂猿。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長齊旭明:從我們的監測研究情況來看,長臂猿叫聲最大的意義是它在宣誓領地的主權,另一個就是家庭之間、個體之間感情的交流,一家之主的公猿先叫,然後母猿跟著叫,然後大家會合叫。

▲齊旭明說長臂猿叫聲最大的意義是它在宣誓領地的主權,另一個就是家庭之間、個體之間感情的交流。(圖/記者陳倩柔攝)
▲齊旭明說長臂猿叫聲最大的意義是它在宣誓領地的主權,另一個就是家庭之間、個體之間感情的交流。(圖/記者陳倩柔攝)

 據介紹,海南長臂猿是我國特有物種,僅分佈在海南島熱帶雨林,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統計中,海南長臂猿還不足10只,長期以來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為了保護這一物種,海南成立了海南長臂猿監測隊。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王進強:到每年三月份它的食物比較匱乏,我們在棲息地的範圍多種植它喜歡吃的果實。

除了提供更多的食物外,海南積極落實天然林保護政策,為海南長臂猿等動物提供了優良的生存環境。多年的保護讓極度瀕危的海南長臂猿數量一步步增長。截止到今年1月,數量已恢復至5群36只。

▲海南長臂猿是我國特有物種。(圖/記者陳倩柔攝)
▲海南長臂猿是我國特有物種。(圖/記者陳倩柔攝)

 更多新物種逐漸被發現

 而保護海南長臂猿的過程,也猶如撐開了一把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傘”,間接將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其他物種也保護了起來。更多的物種也逐漸被發現,近年來,科研人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枯枝落葉上就發現了8個大型真菌新物種。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大型真菌資源與利用研究團隊負責人 馬海霞:包括5個炭團菌3個炭角菌,它們都能夠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在生態系統的迴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態移民遷新居 興業富民生活美 

▲王進強說每年三月份長臂猿的食物比較匱乏,我們在棲息地的範圍多種植它喜歡吃的果實。(圖/記者陳倩柔攝)
▲王進強說每年三月份長臂猿的食物比較匱乏,我們在棲息地的範圍多種植它喜歡吃的果實。(圖/記者陳倩柔攝)

為保證熱帶雨林實施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2015年和2018年,海南對原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核心區的高峰村進行了兩輪生態搬遷,新高峰村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通達,搬出深山的118戶498名村民開始大力發展產業,成立了新高峰村菌菇種植基地,通過“政府+企業+村集體經濟+農戶”的產業模式,帶領百余戶村民發展起了第一份村集體產業。

 白沙黎族自治縣新高峰村紅托竹蓀種植基地負責人 符國華:每個人一個月4000塊,然後年底還有分紅,每家每戶都有,每個人都有。以紅托竹蓀為主產業,銷售往全國各地,今年我們合作社計畫還要擴大200畝。

加大保護力度、創新保護機制。近年來,隨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的深入開展,海南的這片熱帶雨林繪就出了一幅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