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過稻田,我就想起您——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

▲2015年3月22日,袁隆平在海南三亞亞龍灣隆平高科南繁基地考察新品種雜交水稻的生長情況。(圖/記者林靖鈞攝)
▲2015年3月22日,袁隆平在海南三亞亞龍灣隆平高科南繁基地考察新品種雜交水稻的生長情況。(圖/記者林靖鈞攝)

【記者林靖鈞/海南報導】袁隆平,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是“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2022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緬懷。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他的人生根植於泥土,他的傳奇起始於稻田。回顧袁隆平院士的一生,為民生計不斷奔走、從未停下。當長風拂過稻田,他的故事還在迴響。

在他身後,仍有無數接班人跟隨他的腳步,棲身田野,播撒智慧,在這淡淡的稻香裏繾綣。

自稱“90”後的袁隆平一生從未停下追逐夢想的腳步,而今雖已遠去,但落紅化泥更護花,他在黑色土地上播下的夢想的種子,必將在後繼者心裏生根發芽。今天,再聽一遍袁老對年輕人的囑託。

▲2015年3月22日,袁隆平在海南三亞亞龍灣隆平高科南繁基地考察新品種雜交水稻的生長情況。(圖/記者林靖鈞攝)
▲2015年3月22日,袁隆平在海南三亞亞龍灣隆平高科南繁基地考察新品種雜交水稻的生長情況。(圖/記者林靖鈞攝)

談夢想,他說:“你們正值如花的年齡,也正是充滿夢想的時候,但是僅僅停留於做夢是不夠的。要樹立理想,並努力為實現理想而奮鬥。”

談理想,他說:“理想要高雅,不要專門向錢看,賺錢應該要賺,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

談擔當,他說:“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們要擔當起來!”

談事業,他說:“我希望更多青年從事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農業,不是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

談失敗,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要接受經驗教訓,怕失敗的人就不要搞研究。”

談豐收,他說:“豐收了,大家都有飽飯吃,農業也恢復起來,這是大好的事情!祝福我們的農民取得更大的豐收,為國富民強做出更大的貢獻。”

談修身,他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

追求夢想,永不停歇,這正是袁隆平院士對年輕人最深沉的期盼。

1968年,袁隆平第一次到海南開展雜交水稻科研,在後來的50多年裏,他領導的雜交水稻科研團隊每年都要赴海南進行科學實驗與研究,有時長達數月之久。在這50多年中,他與南繁基地、與海南結下了不解之緣。“雜交水稻成功的一半功勞應該歸功於南繁。”袁隆平曾說。

超級稻1/3的工程量在海南完成

“幾十年來,我的許多重要科研都是在海南完成的。正是因為1970年在海南發現了第一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自己才能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超級稻有1/3的工程量是在海南完成的。”袁隆平曾說。

在海南發現“野敗”

1970年,袁隆平等在為遠源雜交收集野生資源過程中,李必湖(當時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後被命名為“野敗”。“我們以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種,與保持系、恢復系配套,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水稻。”“野敗”的出現,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由此開啟嶄新的篇章。

▲袁隆平在三亞。(圖/記者林靖鈞攝)
▲袁隆平在三亞。(圖/記者林靖鈞攝)

情系三亞,已把自己當海南人

50多年來,袁隆平幾乎每年冬天都在南繁度過。袁隆平有氣喘,但是一到三亞就不治而愈,紅光滿面。袁隆平2019年接受海南媒體採訪說,曾被授予“三亞市榮譽市民”稱號的他,早將這片土地視作他的第二故鄉:“三亞有‘美麗三亞,浪漫天涯’‘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中英文城市名片,英文名片就是我命名的!”吃椰子、打排球、和孫女在三亞灣嬉戲,背著手逛農貿市場,買幾十元一件的格子襯衫……袁隆平享受三亞的好氣候,也享受三亞的慢生活。

“海南是我的福地”

當下,海南正在積極推進“南繁矽穀”建設,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贏種業翻身仗作出海南貢獻。袁老曾經說:“海南是我的福地。”願海南這片熱土續寫袁隆平的種子精神、種業奇跡。

袁隆平曾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前者源於夢境,後者則是理想。一直以來,袁老始終掛念著“超級稻”“海水稻”的研發和推廣。

如今,我國稻穀生產量世界第一,2021年達2.128億噸。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一半,累計種植面積超過6億公頃。

如今,從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雜交水稻已經推廣種植和引進試種到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種植面積達700萬公頃。

如今,一份份“豐收”成績單,穿過稻田,越過鹼地交出:

2米高“巨型稻”在重慶試種成功!

2021年9月,15畝“巨型稻”在重慶市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試種成功,預計畝產可達1600斤以上。巨型水稻最高可達2.2米,平均身高2米左右。該中心副主任陳楊朴介紹說“這是袁隆平團隊的一個科研專案,五六年前就出來了雛形”。

畝產1123.87公斤!袁隆平宣導的貴州水稻基地刷新紀錄

2021年9月,在貴州省興義市水稻超高產試驗示範基地,經工作人員測產,有兩塊水稻田的畝產均在1100公斤以上,其中最高畝產達1123.87公斤,創造了貴州省水稻的高產紀錄。

雙季畝產1586.86公斤!袁隆平雙季畝產1500公斤遺願,海南實現了!

▲巨型水稻最高可達2.2米,平均身高2米左右。(圖/記者林靖鈞攝)
▲巨型水稻最高可達2.2米,平均身高2米左右。(圖/記者林靖鈞攝)


2021年10月,三亞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早造畝產926.5公斤,晚造畝產660.39公斤,雙季畝產1586.86公斤,創海南水稻雙季單產最高紀錄,實現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目標。

袁隆平爺爺掛念的海水稻,在浙江豐收了!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指能在沿海灘塗和鹽鹼地生長,可以不施肥、不打農藥,不懼海水短期浸泡的水稻品種。

2021年10月,位於浙江玉環漩門三期的1800畝海水稻開始收割,測量顯示,這批海水稻質明顯有所提升,且其產量“突飛猛進”,高產區域畝產量甚至超過了普通水稻。普通淡水田水稻一般畝產700公斤,而這批海水稻有些高產田塊的產量已經達到700公斤以上,這說明海水稻已經種植成功。

畝產910公斤!袁隆平牽掛的雜交水稻在三亞南繁基地豐收了

2022年5月,三亞市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傳來好消息:海南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示範專案在該基地進行測產,經現場專家組測算,公共試驗基地種植的“湘兩優900”“噸兩優900”雜交水稻平均畝產910公斤,連續兩年達到了早稻畝產900公斤的目標。這意味著,由袁隆平院士生前發起的高產攻關又迎豐收。

海南繁育的千餘份海水稻材料在青島開始播種

2022年5月,袁隆平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在三亞南繁育種基地選育的稻種,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試驗基地播種,共播種試驗海水稻材料千餘份。這是由袁隆平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在三亞南繁育種基地選育的稻種,有高產稻、優質稻、耐鹽鹼稻、特色稻等。袁隆平院士生前多次表示,如果能在1億多畝有水稻種植潛力的鹽鹼地上種植水稻,每年則有望增加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破土而出的翠綠色海水稻。

袁隆平和許許多多科研人員播撒下的每一粒種子,都努力地生長、結穗、增產……

畝產突破1500公斤後,下一步目標是多少?袁隆平生前曾表示,目標就是一季稻畝產達1200公斤、雙季稻畝產達2000公斤,實現國家“禾下乘涼夢”。這是下一步的目標,也是新的考題。

2022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紀念日

這位“禾下乘涼”的老人

在禾下睡著了

但他的精神、他的事業、他的遺志

仍有無數拼搏的中國人

去繼承、去發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