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複耕復種到精深發展 海南應如何打造農業“聚寶盆”?

▲文昌各村鎮大多是通過“稻菜輪作”的方式推進複耕複墾,由於種糧收益不高,各類反季節瓜菜成了“賺錢擔當”。(圖/記者周靜泊攝)
▲文昌各村鎮大多是通過“稻菜輪作”的方式推進複耕複墾,由於種糧收益不高,各類反季節瓜菜成了“賺錢擔當”。(圖/記者周靜泊攝)

【記者周靜泊/海南報導】天下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農業也一樣。

 在耕地複耕上,文教鎮的文南村可以算是文昌市的“優等生”。

 經過兩年努力,文南村“消滅”了撂荒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永青說起這一點時,臉帶一絲自豪。但提到村集體公司的盈利,他有些不好意思:“除去耕種成本和村民的工資,去年大概只掙了兩三萬元。”

 新海南用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在走訪過程中觀察到,各村鎮大多是通過“稻菜輪作”的方式複耕複墾,由於種糧收益不高,各類反季節瓜菜成了“賺錢擔當”。但初級農產品收成受氣候影響,售價受市場影響,漲跌起伏是常有的事。村集體企業即便這一年能靠瓜菜盈利給村民發工資,也無法保障下一年穩賺不賠,加上前期土壤改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所費不貲,企業運營的風險點顯而易見。

▲文昌各村鎮大多是通過“稻菜輪作”的方式推進複耕複墾,由於種糧收益不高,各類反季節瓜菜成了“賺錢擔當”。(圖/記者周靜泊攝)
▲文昌各村鎮大多是通過“稻菜輪作”的方式推進複耕複墾,由於種糧收益不高,各類反季節瓜菜成了“賺錢擔當”。(圖/記者周靜泊攝)

 多位業內專家學者認為,撂荒地複耕複墾,只是“千里長征”第一步。長遠解決耕地撂荒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種苗研發、田間管理,到產業鏈延伸、市場開拓、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力。

 種稻米,如何提高收益?

 規模化經營是基礎

 在走訪的過程中,記者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種稻不賺錢”。這或許是現下海南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但不代表未來也要如此。

 文昌各鄉鎮推進耕地複耕時,第一項重點工作就是推動土地流轉,以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

 “農民靠一畝三分地‘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農村一些田地看似集中連片,實則使用權屬分散,不好流轉。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的所在,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不損害村民的利益,是土地流轉必須研究的課題,應該探索將分散的土地全部流轉到村集體統一經營,既讓百姓放心,又便於集約化生產。通過集體經濟流轉土地後,可將土地託管給村委會、種植大戶,或村集體公司、合作社等統一代耕、代種、收割,目前海口、萬寧等地已逐步探索出適用於當地實際情況的路徑。

▲文昌公坡鎮錦東村,村民在水田裏為稻子施肥。(圖/記者周靜泊攝)
▲文昌公坡鎮錦東村,村民在水田裏為稻子施肥。(圖/記者周靜泊攝)

 海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所研究員唐清傑也認為,集約化生產是水稻生產的必由之路。在他的研究中,一組資料直觀地佐證了他的觀點:一般季節水稻管理定額是人均4-6.67公頃,而在機械化水準高的種稻區,人均管理定額可以增加至20-33.33公頃。傳統的分散經營模式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也就無法帶來規模效益。要促使水稻升級增效,就必須打破分散經營模式,加快集約化生產步伐,解決誰來種糧、如何更好地種糧等問題。

 育種是核心技術

 許多人認為海南米香味不足、口感不佳,市場“能見度”不高。

 的確,即便在海南本地,各大商超內都鮮少見到海南米擺上貨架,它們多以無品牌散裝米的形式出現在農貿市場。

 “因為過去海南農民種稻,種的是自己的口糧,不作為商品對外出售,在品種選擇上不會過多考慮各地消費者的口味。”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從日本的越光米,到泰國茉莉香米,優良品種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海南水稻的畝產效益要提上去,需要找到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種。

 在唐清傑看來,目前海南水稻品種的特色優勢不強,優質稻和功能保健稻等突破性新品種缺乏,個別抗性性狀缺陷明顯,應用範圍較窄。雖然每年冬季,全國農業育種人才大量聚集海南,科研投入也傾向于南繁育種保障,但針對海南本土水稻的育種科研人員及經費不足,缺乏良種攻關專項研究。此外,海南的地租、勞務、運輸成本高,種子生產硬體設施薄弱等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本土水稻品種的研發。

 “海南應該建立相對固定的省級種質資源圃,對現有的種質資源進行保存、精准鑒定、整理、創新利用,挖掘和保護性狀特色的種質資源,特別是要加大對優異種質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形成系統科學的資源保護與共用利用平臺。”唐清傑建議,優質高抗水稻新品種選育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應加強產學研合作,將龍頭企業敏銳的市場訊息捕捉能力、廣闊的市場行銷網路、靈活的運作機制,與科研單位雄厚的技術力量和科研貯備結合起來,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加快優質新水稻品種研究和更新。

 “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科研人員付出一生的努力和心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建明認為,海南應大膽革新科研人才評價機制,鼓勵農業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田野裏。

 向田間管理要效能

 田間管理是否精細,對作物產量有關鍵影響。

 出於科研和技術推廣需要,高建明每週都得往地裏跑幾趟。在他眼裏,海南農民的耕作模式較為粗放和守舊。

 這和留村務農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準偏低脫不開干係,新技術推廣有門檻。

 “農民很難接受新生事物,無論是新的種苗,還是新的技術。他們要‘眼見為實’,看到實在的收益後,才會有所嘗試。”高建明說。

 雖然從市縣到鄉鎮都有農技推廣部門,但有時技術指導並不到位。文昌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莊令坦言,部分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存在學習不足、技術不強、專業水準有限的問題,且越往基層人手越少,有時會出現“在崗不在位”的情況。

▲池女士在文昌昌灑發發瓜菜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裏種的西瓜。今年海南氣溫偏低,西瓜上市時間受影響。(圖/記者周靜泊攝)
▲池女士在文昌昌灑發發瓜菜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裏種的西瓜。今年海南氣溫偏低,西瓜上市時間受影響。(圖/記者周靜泊攝)

 如何補充基層的農業技術指導力量,將先進的耕種技術帶到田間地頭?高建明認為,從他多年走村串戶推廣種植技術的經驗來看,科研人員研發新型種植技術、設施時,最忌“不接地氣”,將不夠成熟、成本太高、應用太複雜的技術介紹給農民。

 “向農民推廣的技術,得簡單、有效,使用後能提高效益,必須同時滿足這三點。”高建明建議政府可以根據當地需求成立專案,向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業技術科研人員廣發“英雄榜”,鼓勵科研人員申請、競爭,政府從中選擇符合需求、成熟的技術,在當地示範推廣。

 高效農業,如何做精做深?

 打“特色牌”向深加工突圍

 要使農業更“高效”,深加工是其中的“必修課”。

 已經有稻米企業在這條路上進行探索和嘗試。

 三年前,海口市紅旗鎮墨橋村將撂荒地開發為瓊山福稻生態大米種植基地,攜手企業五田家共同打造“瓊山福稻”區域公共品牌。

 海南省水稻協會會長、五田家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林星在接受新海南用戶端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海南水稻的優勢在於生長週期短、產量較高、一年四季都有新米。海南水稻產業要在市場突圍,可考慮把重心放在特色差異化加工環節。五田家就在加工上做出嘗試:將煮飯口感不佳的紅米加工成紅米花,用其甜脆的口感吸引消費者;把黑米加工成黑米茶,既能保存營養物質又便攜方便食用……

 “不再是單純賣米,而是對不同特色的稻米進行精細化加工,不僅能提升稻米的產品附加值,又能讓水稻的產業鏈進一步升級。”他說。

 和收購價便宜、穩定的稻米不同,瓜果菜等農產品往深加工發展,遇到的阻力更多。

 瓜果菜的收成和價格受天氣和市場需求波動影響很大,有時上市時間相差一個月,價格能差數倍。且隨著溫室大棚應用普及,海南反季節瓜菜的優勢逐漸縮小。

 浙江人池女士一家專業種瓜,去年,她丈夫的公司簽了合同,在文昌昌灑發發瓜菜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裏種西瓜。4月中旬,今年種的第一造西瓜收穫已到尾聲。

 “種瓜就像炒股,價格大起大落,習慣了。”池女士說,海南的西瓜,銷售“黃金期”在春節左右。那時別的地方西瓜還沒上市,過年消費需求又高,賣到北方,價格有時能到8、9元一斤。但今年氣候反常,氣溫偏低,瓜的成熟期延後,收購價回落至3元左右。

 每當海南的瓜果菜遇到低迷的市場行情,甚至出現滯銷時,總有人呼籲海南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給價低難銷的農產品“救急救難”。實際上,農民將新鮮瓜果菜賣給消費者,賣的是“商品”,而賣給加工企業,瓜果菜就成了“原料”。出於成本控制考慮,加工企業能承擔的原料價格並不算高,讓農民保本?可以,盈利?難。

 “海南種植瓜果菜的土地、人力成本比東南亞高,加工企業更傾向於進口東南亞的低價農產品作為原料。”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由於種植規模偏小,發展大規模農產品加工容易出現原料供應不上的情況。不過,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推進,相關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會給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帶來更多發展空間。

 相關業內專家建議,從產業鏈創造價值的比重來看,農產品加工能夠提高附加值,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海南各地可考慮嘗試走“小而精”的路子,將農產品加工成特色產品,重“質”而非“量”,這樣准入門檻不算高,在市場上也更有競爭力。

 以鄉村振興吸引人才回流

 “未來海南的農業還是要往精品化發展,精細化管理,高投入、高產出。”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

 無論是提升田間管理水準,還是拓寬銷路、打造品牌、延伸產業鏈,促進高效農業發展,都需要一批愛農村、懂農業的人才作為支撐。改變務農勞動力老弱、文化水準低的局面就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發展了,農村勞動力亟須補充新鮮血液,吸引農業人才。”莊令建議政府可委託省內農業相關院校,定向培養農業技術人才以解決需求。

 唐清傑建議海南應加強糧食及其他農作物種業安全“卡脖子”問題的人才培養,重點聚焦生物育種、耕地保護等領域,整合涉農科研院所、高校、市縣農技推廣部門力量,跨系統、院高校、跨學科合作,協同攻關,爭取在農業重大科技有所突破。

 “科研機構、教學機構、推廣部門應協同合作,缺一不可。”他說。

 除了培養專業能力強的農業技術人員外,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認為,長遠來看,海南要通過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完善教育、醫療、生活娛樂設施等配套,才能真正吸引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向農業聚集,切實帶動鄉村振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