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撂荒地 激發新動力

【記者魏燕/海口報導】 土地撂荒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攔路虎”,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老大難”。文昌文南村、羅豆居,海口墨橋村等地積極探索耕地複耕復種,用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方式盤活了撂荒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取得了良好收益,也為海南盤活撂荒地、喚醒“沉睡的財富”提供了借鑒。

在生產條件上做文章,通過規模化生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現代農業的大力發展,傳統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已經難以滿足農民的生活需求。不少農民“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腳泥”,但“種地一年還不如打工一月”,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大片土地撂荒。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只有打破分散經營模式,加快集約化生產步伐,進一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例如,文昌文南村採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將村民手中的“巴掌地”整合成“規模田”,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改善了土地耕作條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撂荒的土地也重新煥發了生命力。

在生產主體上做文章,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生產效益。耕地複耕,關鍵是人。發展特色產業,可以將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引進農村,進一步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益,提高農民收入,激發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例如,文南村利用扶貧資金打造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以前撂荒的地也有人耕種了;羅豆居探索發展特色種植業,在改良複耕的撂荒地上種起了紫貝赤稻,村民既可以獲得出租土地的租金,又能賺到務工工資,生活越來越有盼頭;墨橋村將撂荒地開發為生態大米種植基地,對不同特色的稻米進行精細化加工,進一步升級了水稻的產業鏈,生產效率和效益大為提升,農民收入也水漲船高。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讓更多撂荒地重現生機。近年來,海南出臺多種政策,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大量撂荒地複耕複墾。但也要看到,海南不少農村地區耕地零散,水利等設施欠缺,推動複耕難度較大。要讓更多撂荒地重現生機,還需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耕地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平整土地、配套溝渠、修建機耕道路等,將這些撂荒田改造成農民願意耕種的常用田。同時,還應繼續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穩定糧食市場價格,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作用,推動撂荒耕地複耕復種。

耕地是農業發展之基、農民安身之本,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大撂荒耕地複耕復種力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再次強調了推進撂荒地複耕復種工作的重要意義。長遠解決耕地撂荒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惟有進一步提高認識,積極探索,從種苗研發、田間管理,到產業鏈延伸、市場開拓、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發力,多措並舉整治撂荒地,才能啟動鄉村振興新動力,真正喚醒“沉睡的財富”,把撂荒地打造成海南農業的“聚寶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